综合
诗词
作者
名句
成语
古籍
首页
古诗词
作者大全
名言名句
成语大全
古典文学
古诗词解译
古籍译文
汉语字典
汉语词典
专题
首页
古诗词大全
病中勉送小师往清凉山礼大圣
病中勉送小师往清凉山礼大圣
齐己 〔唐朝〕
丰衣足食处莫住,圣迹灵踪好遍寻。
忽遇文殊开慧眼,他年应记老师心。
老师
古诗译文
不要贪恋丰衣足食的安逸之地,
应当去追寻圣贤留下的灵验踪迹。
倘若能有幸遇到文殊菩萨开启智慧之眼,
他年定要铭记为师的一片苦心。
展开
知识点
1. 五台山别称"清凉山",是文殊菩萨道场,唐代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2. 文殊菩萨手持智慧剑与经书,在佛教中代表般若智慧 3. "慧眼"为佛教五眼之一,指能洞察真理的智慧之眼 4. 齐己是晚唐著名诗僧,著有《白莲集》,其诗多含禅理 5. 唐代佛教禅宗盛行,僧人间常以诗偈传递修行心得
展开
古诗注解
丰衣足食处莫住
:劝诫不要沉溺于物质富足的安逸生活。
圣迹灵踪
:指佛教圣贤留下的修行遗迹或灵验事迹。
文殊
:文殊菩萨,象征智慧,此处喻指启迪智慧的机缘。
开慧眼
:比喻通过佛法或高人指点获得智慧觉悟。
老师心
:指诗人作为师父对弟子的殷切教诲之心。
展开
讲解
这首诗以师者口吻展现佛教修行观:
1.
修行态度
:反对安逸享乐(丰衣足食处莫住),主张主动求法(好遍寻)
2.
修行方法
:通过朝圣实践(清凉山礼大圣)获得觉悟机缘
3.
修行目标
:追求文殊象征的智慧解脱(开慧眼)
4.
情感内核
:末句"老师心"将佛教修行与儒家尊师传统巧妙结合,体现唐代儒释交融的文化特征。全诗短短四句,却完整呈现了佛教修行从发心到证悟的过程。
展开
古诗赏析
全诗以朴素语言传递深刻禅理:
首句以否定句式强调修行者需超越物质羁绊;次句"好遍寻"体现求法的主动精神;后两句通过"文殊开慧眼"的佛典意象,将个人修行与师承关系升华至智慧传承的高度。病中作诗的背景更反衬出诗人超越肉体局限、追求精神解脱的僧侣本色。
展开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齐己晚年病中,当时其弟子欲往五台山(清凉山)朝圣。作为一位诗僧,齐己虽因病无法同行,仍以诗勉励弟子:修行不应贪图安逸,而需主动寻访圣迹求法。诗中既含师者诲人不倦的苦心,亦透露出对佛门智慧的向往。
展开
作者信息
齐己(863年—937年)出家前俗名胡德生,晚年自号衡岳沙门,湖南长沙宁乡县祖塔乡人,唐朝晚期著名诗僧。
古诗数量:
799
名句数量:
2936
作者其他古诗
1
早梅
1.1万阅读
2
早莺
1.1万阅读
3
剑客
1万阅读
4
城中晚夏思山
1万阅读
5
早梅
1万阅读
6
寄梁先辈
1万阅读
7
苦寒行
1万阅读
8
观荷叶露珠
1万阅读
9
春风曲
1万阅读
10
杂曲歌辞。轻薄行
1万阅读
拼音
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