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吴丝,雕楚竹,高托天风拂为曲。
一一宫商在素空,鸾鸣凤语翘梧桐。
夜深天碧松风多,孤窗寒梦惊流波。
愁魂傍枕不肯去,翻疑住处邻湘娥。
金风声尽熏风发,冷泛虚堂韵难歇。
常恐听多耳渐烦,清音不绝知音绝。
拨动吴地的丝弦,雕刻楚地的竹器,将琴声托付给天风谱写成曲调。 每一个音符在纯净的空中回荡,如同凤凰在梧桐树上鸣叫。 深夜里,碧空下松风阵阵,孤窗寒梦中被流动的琴声惊醒。 忧愁的魂魄依偎在枕边不愿离去,恍惚间怀疑自己住在湘水女神旁。 秋风的声音渐渐消散,暖风开始吹拂,冷清的琴声在虚空中回荡难以停歇。 常常担心听多了耳朵会厌倦,清音依旧,知音却已难寻。
这首诗以“风琴”为意象,通过琴声与自然风物的交融,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高洁。诗人首先用“吴丝”“楚竹”点明琴的高贵,接着以“天风”“鸾凤”形容琴声的飘逸与神圣。夜深人静时,琴声与松风交织,惊醒了寒梦,愁魂不散,仿佛置身仙境。最后,诗人感慨琴声虽美,但知音难觅,暗含对世俗的失望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空灵,展现了齐己作为诗僧的独特艺术风格。
这首诗以琴声为主线,将自然风物与音乐意境完美结合,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前四句写琴声的高妙,仿佛是天风谱写的曲调,凤凰在梧桐树上鸣叫;中间四句转入夜深人静时的孤寂,琴声惊醒了寒梦,愁魂不散,仿佛置身湘水女神旁;后四句写琴声的余韵和诗人的感慨,秋风渐尽,暖风初起,琴声依旧,但知音已绝。全诗语言清丽,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知音的渴望和对世俗的疏离感。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齐己所作,齐己是晚唐著名的诗僧,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音乐意境。这首诗以“风琴”为题,通过描绘琴声与自然风物的交融,表达了诗人对知音难觅的感慨。晚唐时期,社会动荡,文人多怀才不遇,齐己作为僧人,更感到世间的孤独与无奈,因此借琴声抒发了内心的忧愁与高洁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