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房高且静,住此几寒暄。
鹿嗅安禅石,猿啼乞食村。
朝阳生树罅,古路透云根。
独我闲相觅,凄凉碧洞门。
岩屋高耸而幽静,栖蟾上人在此度过了多少寒暑春秋。 野鹿轻嗅禅师打坐的岩石,山猿啼鸣在村民乞食的村落。 朝阳从树缝间升起,古老的小路蜿蜒至云雾深处。 唯有我独自闲来寻访,面对碧绿的洞门倍感凄凉。
本诗通过空间转换展现禅境:首联总写岩房,是全景;颔联聚焦地面动物活动,是近景;颈联仰望树梢朝阳、远眺云中古道,形成立体空间。尾联的"碧洞门"既是实指岩洞入口,又象征通往精神世界的门户。"闲相觅"的"闲"字暗含诗人对世俗的疏离,与僧人"安禅"的静修状态形成对照,最终在"凄凉"的审美体验中完成对隐逸精神的礼赞。
全诗以白描手法勾勒出山僧的清幽居所:首联点明岩房的高峻寂静,暗示修行岁月的悠长;颔联以"鹿嗅""猿啼"的动景反衬禅境之静,充满山林野趣;颈联"朝阳""古路"一仰一俯,展现空间的纵深感;尾联"独我"二字突显诗人与方外之地的精神共鸣,而"凄凉"则暗含对尘世的疏离感。诗中意象清冷高古,语言简淡而意境深远。
此诗为唐代佚名诗人拜访屏风岩僧人栖蟾上人时所作。唐代佛教兴盛,文人雅士常与僧人交往,诗中既描绘了僧人清修的岩居环境,也流露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孤独寂寥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