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岁心难伏,师心伏岂难。
寻常独在院,行坐不离坛。
岳雪当禅暝,松声入咒寒。
更因文字外,多把史书看。
此诗结构严谨,前三联集中描写智舟三藏的修行状态:首联提出"伏心"这一修行核心问题,颔联用行为描写具象化修行生活,颈联通过环境烘托修行意境。尾联的"文字外"巧妙转折,既补充了高僧的学问维度,又暗含"佛法不离世法"的禅理。诗中"伏"字出现两次,但含义不同:首句"心难伏"指世俗妄心难以降服,次句"伏岂难"则表现高僧已达心境自如的境界。"岳雪""松声"等意象既写实又象征,雪喻纯洁,松表坚毅,与禅修主题相得益彰。
全诗通过四个层次展现高僧风范:首联以"伏心"为纲,通过"难"与"岂难"的对比,凸显修行者的精神超越;颔联以"独在院""不离坛"的日常细节,刻画其持戒精严的形象;颈联巧用"岳雪""松声"的自然意象,将禅意与寒寂之境交融,营造空灵意境;尾联笔锋一转,揭示高僧兼通世学的深厚素养,呼应唐代僧人多涉经史的文化特征。诗中"雪""松""咒""史"等意象的组合,既符合三藏身份,又暗含对修行者内外兼修的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