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脉绽寒光,松根喷晓凉。
注瓶云母滑,漱齿茯苓香。
野客偷煎茗,山僧借净床。
安禅何所问,孤月在中央。
石缝间透出清冷的寒光,松树根旁喷涌着清晨的凉意。 倒入瓶中的泉水如云母般滑润,用它漱口仿佛能尝到茯苓的清香。 山野的客人偷偷煮茶品茗,寺中僧侣借出洁净的禅床。 静坐参禅时无需多问,唯有孤月高悬在夜空中央。
全诗采用"起承转合"结构:首联写景起兴,颔联承续描写泉水特质,颈联转入人事活动,尾联合于禅理感悟。诗人巧妙运用通感手法,将视觉(寒光)、触觉(滑)、味觉(香)交织呈现。末句"孤月在中央"既实写夜空明月,又象征澄明心境,达到"诗中有禅"的艺术境界。
诗歌以"寒光""晓凉"开篇,用触觉与视觉营造清冷意境。中间两联通过"云母滑""茯苓香"的细腻比喻,将泉水的物理特性升华为精神享受。尾联"孤月在中央"以空灵之笔,将禅境与自然景象完美融合,体现唐代山水诗"物我两忘"的典型特征。
此诗描写唐代无锡慧山泉的清幽景致。慧山泉以水质清冽著称,陆羽《茶经》评为"天下第二泉"。诗人可能游历至此,被泉水的灵性与山中禅意所感,写下这首充满隐逸情趣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