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叟隐中壑,垂纶心浩然。
文王感昔梦,授政道斯全。
一遵无为术,三载淳化宣。
功成遂不处,遁迹符冲玄。
臧姓老翁隐居深山,垂钓时心境旷达超然。 周文王因昔日梦境感悟,将治国之权授予他,大道得以保全。 他遵循无为而治的方略,三年间淳朴教化遍传。 功业成就后却悄然隐退,行迹暗合道家冲虚玄远。
本诗核心在阐释道家"功成弗居"的哲学: ① 意象选择:"垂纶""遁迹"等词强化隐士符号,与"授政""功成"形成张力 ② 结构设计:按"隐-仕-隐"脉络展开,构成哲学闭环 ③ 思想表达:通过姜尚个案,揭示"无为-有为-返无为"的辩证关系 ④ 时代意义:安史之乱前夜,诗人借古喻今倡导谦退守中的处世智慧
诗歌采用四联八句结构,以简练笔法勾勒姜尚传奇: 首联以"垂纶"意象展现隐士风骨,"浩然"二字奠定超逸基调; 颔联用文王梦熊典故,将历史传说诗化处理; 颈联"无为术"与"淳化宣"形成因果,体现道家治国理想; 尾联突显功成身退的哲学高度,呼应开篇的隐逸主题。 全诗融史实、哲理于一体,展现唐代道教诗歌的典型特征。
本诗出自唐代道士吴筠《高士咏》组诗,共五十首,歌颂历代隐逸高士。 创作于玄宗崇道时期,吴筠借咏史表达对道家"功成身退"思想的推崇, 亦暗含对当时仕宦争权现象的讽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