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伯全至让,远投蛮夷间。
延陵嗣高风,去国不复还。
尊荣比蝉翼,道义侔崇山。
元规与峻节,历世无能攀。
太伯将至高礼让,远赴蛮夷之地隐居。 延陵继承其高洁风骨,离开故国永不回头。 尊贵荣耀如蝉翼般轻薄,道义却似高山巍峨。 他的宏规与峻烈节操,世代无人能够企及。
本诗核心在"让"与"义"二字。前两联叙事:太伯"全至让"是主动放弃权力,延陵"嗣高风"是精神传承。后两联议论:用"蝉翼"否定世俗价值,"崇山"肯定道义永恒。讲解时可结合具体历史: 1. 太伯让位体现周代"嫡长子继承制"与"贤能政治"的矛盾 2. 季札"挂剑徐君冢"故事(《史记·吴太伯世家》)延伸讲解 3. 联系唐代"牛李党争"背景,理解诗人对政治洁癖的推崇 注意诗中"蛮夷"并非贬义,而是强调主动脱离权力中心的决绝姿态。
全诗采用对比手法凸显主旨:首联以"蛮夷"反衬太伯让位之决绝,颔联用"不复还"强调延陵的坚定。颈联"蝉翼"与"崇山"的意象对比,生动展现物质荣耀与精神崇高的悬殊。尾联"历世无能攀"的夸张评价,将二人品德推向极致。诗中"全至让""高风"等词层层递进,构建出超越时代的道德丰碑。
本诗出自唐代道士吴筠《高士咏》组诗,共五十首,歌颂历代隐逸高士。吴筠身处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借古喻今,通过太伯、季札的让国事迹,表达对淡泊名利、坚守道义精神的推崇,暗含对当时政治现实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