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安逾弱冠,落魄未修饰。
一朝因感激,志学忘寝食。
著书穷天人,辞聘守玄默。
薄葬信昭俭,可为将来则。
皇甫谧(字士安)刚过二十岁,生活潦倒不修边幅。 因受感激发奋,立志求学废寝忘食。 著书探究天道人事,拒绝朝廷征聘坚守淡泊。 临终要求薄葬彰显节俭,堪为后世楷模。
本诗核心在于揭示"由凡入圣"的修行过程: 1. 前两句展现平凡起点,强调转变契机("因感激")的重要性 2. 中间四句构成两组对仗,通过"著书/辞聘"、"穷/守"的辩证关系,体现道家"有为"与"无为"的统一 3. 末句"将来则"点明咏史诗的镜鉴功能,薄葬主张既符合道家自然观,也暗含对唐代厚葬风气的批判 艺术特色上,诗人善用时间跨度(从弱冠到临终)和空间转换(从书斋到墓葬),在短小篇幅中完成人物一生的精神塑造。
全诗采用"起承转合"结构: 首联刻画青年皇甫谧的落魄形象,形成反差铺垫; 颔联用"因感激"三字转折,展现其发奋苦读的蜕变; 颈联通过"穷天人"与"守玄默"的对比,突出其学术成就与高尚品格; 尾联以薄葬之举收束,升华其俭德典范意义。诗中"忘寝食""穷天人"等用语凝练有力,塑造出立体饱满的高士形象。
本诗出自吴筠《高士咏》组诗,该组诗共五十首,歌颂历代隐士高人。创作于唐代崇道风气盛行时期,诗人通过皇甫谧事迹表达对道家隐逸思想的推崇,反映中唐知识分子对精神自由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