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登好淳古,卉服从穴居。
弹琴合天和,读易见象初。
终日无愠色,恬然在玄虚。
贻言诫叔夜,超迹安所如。
孙登崇尚淳朴古风,身披草衣栖居山洞。 弹琴时与天地和谐共鸣,读《周易》领悟卦象本源。 终日面无怨怒之色,恬淡自得于玄妙之境。 临终赠言告诫嵇康,超脱形迹何处可寻?
本诗核心在诠释"隐士三重境界":物质层的简朴(卉服穴居)→精神层的修炼(琴易修身)→哲学层的超脱(玄虚无愠)。吴筠特别选取孙登临终告诫嵇康的细节,暗示隐逸非外在形式,而是内在的生命智慧。诗中"合天和"与"安所如"形成闭环结构,前者体现道家自然观,后者提出终极追问,这种"提问式结尾"是唐代咏史诗的典型手法。从文学史角度看,该诗将魏晋人物纳入唐诗话语体系,展现了唐代文化对前代的创造性转化。
全诗以四联勾勒孙登形象:首联"卉服从穴居"具象化其隐士风貌;颔联"弹琴读易"展现精神追求;颈联"无愠色""在玄虚"凸显道家修为;尾联"诫叔夜"的典故深化历史厚重感。艺术上采用白描手法,语言简净,通过"淳古""天和""玄虚"等道家语汇构建超然意境,末句发问余韵悠长,体现吴筠作为道教学者的审美趣味。
吴筠为唐代著名道士诗人,此诗出自其《高士咏》组诗,该系列共咏怀五十位隐逸高士。创作于玄宗开元年间,反映盛唐时期文人追慕魏晋风骨、崇尚隐逸的文化思潮,通过赞颂孙登传达道家清静无为的哲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