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云道士来相辞,相辞倏忽何所之。
紫阁春深烟霭霭,东风花柳折枝枝。
药成酒熟有时节,寒食恐失松间期。
冥鸿一见伤弓翼,高飞展转心无疑。
满酌数杯酒,狂吟几首诗。
留不住,去不悲,醯鸡蜉蝣安得知。
卧云道士前来辞别,匆匆离去将往何方? 紫阁山春意正浓,烟雾缭绕,东风吹拂花柳,枝条低垂。 丹药炼成,美酒酿好自有定时,寒食节恐怕会错过松林间的约定。 受伤的鸿雁一见弓翼便心生恐惧,高飞盘旋却心意坚定。 畅饮数杯酒,纵情吟诵几首诗。 留不住,离去也不悲伤,微小的醯鸡与蜉蝣怎能明白此中深意。
此诗艺术特色有三:一是时空跳跃,从春深烟霭到寒食预想,拓展诗意空间;二是双重隐喻,表面写道士离别,实则寄托士人进退之思;三是反差修辞,如“狂吟”与“不悲”的矛盾表现,揭示修道者复杂心境。教学时可重点解析“折枝枝”的复沓手法——既摹写柳枝折断之态,又谐音“折知知”,暗含对世人执着于认知的讽喻。诗中道教元素(炼丹、隐逸)与士人情怀的结合,反映了唐代三教融合的文化特征。
全诗以“倏忽”开篇奠定飘忽基调,紫阁春景的绚烂与折枝的凋零形成张力,暗喻人生聚散无常。“药成酒熟”体现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而“恐失松间期”则流露对约定俗成的焦虑。后段以“冥鸿”自比,展现虽受挫仍坚守高洁的姿态,结尾“醯鸡蜉蝣”的对比,强化了修道者与俗世的疏离感。诗句长短错落,狂放中见哲思,典型体现唐代道教诗的浪漫气质。
此诗为唐代佚名道士与友人离别时所作,或为他人赠别道士之诗。诗中融合隐逸思想与人生感慨,通过自然意象与道家典故,表达对超脱世俗的向往,同时暗含对现实束缚的无奈。寒食节(唐代重要节日)与松间期的提及,暗示修道者与俗世时间观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