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诗词
作者
名句
成语
古籍
首页
古诗词
作者大全
名言名句
成语大全
古典文学
古诗词解译
古籍译文
汉语字典
汉语词典
专题
首页
古诗词大全
理笙
理笙
未知 〔唐朝〕
频倚银屏理凤笙,调中幽意起春情。
因思往事成惆怅,不得缑山和一声。
写山
惆怅
往事
古诗译文
频频倚靠着银屏整理凤笙,
曲调中流露的幽深情意勾起春思。
因回忆往事而心生惆怅,
却再难听到缑山上那和鸣的一声。
展开
知识点
1. 笙:中国古代重要簧管乐器,属“八音”之匏类,春秋战国已流行。 2. 缑山典故:周灵王太子晋(王子乔)好吹笙作凤鸣,后于缑氏山乘白鹤飞升。 3. 唐代音乐:宫廷设教坊、梨园,燕乐大曲兴盛,文人诗中常见乐器描写。 4. 银屏:唐代贵族居所陈设,常与“金屋”“玉楼”并称,象征奢华生活。
展开
古诗注解
银屏
:镶嵌银饰的屏风,象征华美的居所。
凤笙
:笙的美称,古代簧管乐器,形似凤翼。
缑山
:传说中仙人王子乔吹笙飞升之地,典出《列仙传》。
和一声
:指与仙人笙音相和的意境,暗喻知音难觅。
展开
讲解
本诗艺术手法上采用“由实入虚”结构:首句实写理笙动作,次句由乐声引发情感,后两句转入虚境,借仙典深化主题。关键词“频倚”暗示孤独反复,“不得”强化遗憾。诗人通过音乐与神话的互文,将个人感伤升华为对永恒之美的追寻,体现了唐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追求。
展开
古诗赏析
全诗以“理笙”为线索,通过“银屏”“凤笙”等意象营造出华美而孤寂的氛围。前两句写动作与音乐引发的春情,后两句转折至往事惆怅,以“不得缑山和一声”收束,将现实与神话交织,表达对超脱尘世之境的向往。语言含蓄凝练,情感层层递进,展现了唐代诗乐相融的艺术特色。
展开
创作背景
此诗为唐代无名氏所作,具体背景已不可考。从内容推测,诗人可能借整理笙乐追忆往昔,抒发对逝去美好或知音难遇的感伤。唐代音乐文化繁荣,笙是宫廷与文人雅集常见乐器,诗中“缑山”典故的运用,反映了唐代对仙隐文化的崇尚。
展开
作者信息
未知
古诗数量:
4870
名句数量:
9700
作者其他古诗
1
满宫春
1.2万阅读
2
题玉泉溪
1.2万阅读
3
五岁咏花
1.1万阅读
4
鸿门宴
1.1万阅读
5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1万阅读
6
留别王维
1.1万阅读
7
白雪歌
1.1万阅读
8
咏刺猬
1.1万阅读
9
九成宫
1.1万阅读
10
咏蛙
1.1万阅读
拼音
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