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未及开时节,况是秋风莫近前。
留待来年二三月,一枝和露压神仙。
牡丹还未到盛放的时节,更何况秋风瑟瑟不宜靠近。且等到来年二三月间,看那一枝带露的牡丹,芳华绝代胜过神仙。
本诗核心在于"等待的智慧"。诗人通过三个层次递进:首句客观陈述花未开,次句以"况是"强化不可违逆的自然规律,第三句"留待"转折展现积极期待,末句用压倒性意象完成审美升华。讲解时可结合唐代赏牡丹风尚(如白居易《买花》),分析"神仙"与寺庙场景的虚实呼应,并引导学生体会"压"字的力量感——既写花姿之盛,又暗含对永恒美好的极致追求。
全诗以牡丹为意象,通过时间对比(未开/来年)和空间隐喻(秋风/和露)展开。前两句以理性劝诫,后两句以想象造境,语言简练却张力十足。"压神仙"的夸张手法凸显牡丹的极致之美,同时暗含对世俗追求超脱的思考。结构上起承转合自然,情感由抑到扬,展现唐人特有的物候敏感与生命哲思。
此诗为唐代佚名诗人所作,题为游福感寺时回应少年提问。诗中借牡丹迟开表达对美好事物需耐心等待的哲理,可能暗含诗人对自身际遇或时代环境的感慨。唐代牡丹盛行,常被赋予富贵、高洁的象征,而秋风则暗示衰颓,形成鲜明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