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子陂头好月明,忘却华筵到晓行。
烟收山低翠黛横,折得荷花远恨生。
湖水团团夜如镜,碧树红花相掩映。
北斗阑干移晓柄,有似佳期常不定。
皇子陂头月色皎洁,让人沉醉到忘却了华美的宴席,直至拂晓才离去。 雾气散去后青山低垂如黛眉,折下一枝荷花却勾起遥远的怅惘。 湖面平静如圆镜,倒映着夜色中碧树与红花交相辉映。 北斗星斗柄已转向天明,就像美好的约定总是飘忽不定。
本诗讲解可分三个层次: 1. 意象系统:以"月-山-荷-湖-星"构建从地面到天空的立体空间,其中"荷花"作为核心意象连接自然与情感 2. 时间线索:通过"晓行-夜如镜-移晓柄"完成从深夜到黎明的过渡,暗示抒情主人公的彻夜未眠 3. 情感升华:尾联将天文现象与人生感悟类比,实现从写景到说理的飞跃,这种"即景悟理"的手法对宋诗影响深远
全诗以时空转换为线索,前四句写月夜流连之景,"忘却""远恨"点出超然物外却难逃情思的矛盾。后四句转写黎明意象,"团团如镜"的湖水与"相掩映"的花树构成工笔画面,而北斗移柄的天文现象被拟人化为"佳期不定",将自然现象与人生无常巧妙关联。诗中"折荷"意象既承袭南朝乐府传统,又发展出新的象征意义——美好事物反而触发愁绪,体现了唐诗意象运用的成熟。
此诗为唐代无名氏题于寺庙廊柱之作,推测创作于中晚唐时期。当时文人雅士常游历长安城南的皇子陂,诗中"忘却华筵"的意象,可能暗含对繁华易逝的感慨。作者借夜游观景抒发了人生聚散无常的哲思,符合唐代后期诗歌由盛唐气象转向内敛深沉的整体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