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诗词
作者
名句
成语
古籍
首页
古诗词
作者大全
名言名句
成语大全
古典文学
古诗词解译
古籍译文
汉语字典
汉语词典
专题
首页
古诗词大全
留别安凤
留别安凤
未知 〔唐朝〕
君寄长安久,耻不还故乡。
我别长安去,切在慰高堂。
不意与离恨,泉下亦难忘。
离恨
故乡
古诗译文
你久居长安不归,深以为耻羞见故乡。
我今日离别长安远去,一心要慰藉家中高堂。
未曾预料离别愁绪如此之深,纵然身死九泉也难以相忘。
展开
知识点
1. 高堂:古代对父母的尊称,典出《汉乐府》"高堂明镜悲白发" 2. 泉下:道教观念中九泉之下的阴间,《魏书》载"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3. 唐人羁旅诗:反映唐代士人离乡求仕的特殊题材,岑参、高适多有此类作品 4. 留别诗体裁:有别于送别诗,主体为行者赋诗留赠居者 5. 安凤身份争议:可能为友人字号,或"安"指安陆,"凤"指凤翔的地名代称
展开
古诗注解
君寄长安久
:寄,寄居;长安,唐朝都城
耻不还故乡
:耻,羞愧;还,返回
切在慰高堂
:切,急切;高堂,指父母双亲
泉下亦难忘
:泉下,黄泉之下,代指死后
展开
讲解
诗歌前四句通过两组对比形成张力:"君久居"与"我去"对照,"耻不归"与"慰高堂"呼应,揭示士人在功名与孝道间的两难。末句"泉下亦难忘"突破常规离别诗的感伤,用生死誓言强化情感冲击。平仄上采用五言仄起式(仄仄平平仄),"乡""堂""忘"押下平七阳韵,尾联仄收制造沉郁顿挫感。"长安"的双重意象既指向现实都城,又隐喻功名利禄的围城。
展开
古诗赏析
诗歌运用对比手法展现两种人生选择:首联写友人滞留长安的愧疚,颔联写自己辞京侍亲的决心。尾联"泉下亦难忘"陡转沉痛,将离别愁绪推向极致。全诗语言质朴却蕴藏强烈情感,"耻""切"等字直击人心。结尾的生死誓言既强化了友情厚重,又暗含对功名羁绊的反思。
展开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唐代,作者佚名。诗歌以留别友人为背景,反映唐代士人羁旅长安的普遍现象。长安作为科举仕进中心,吸引大批文人长期滞留。诗人与友人安凤形成对比:一方困守长安难归,一方为尽孝道归乡,道出唐代游子忠孝难两全的困境。
展开
作者信息
未知
古诗数量:
4870
名句数量:
9700
作者其他古诗
1
满宫春
1.2万阅读
2
题玉泉溪
1.2万阅读
3
五岁咏花
1.1万阅读
4
鸿门宴
1.1万阅读
5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1万阅读
6
留别王维
1.1万阅读
7
白雪歌
1.1万阅读
8
咏刺猬
1.1万阅读
9
九成宫
1.1万阅读
10
咏蛙
1.1万阅读
拼音
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