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坟临清江,每睹白日晚。
松影摇长风,蟾光落岩甸。
故乡千里馀,亲戚罕相见。
望望空云山,哀哀泪如霰。
恨为泉台客,复此异乡县。
愿言敦畴昔,勿以弃疵贱。
孤坟坐落在清江边,每当看到白昼将尽时。 松树的影子在长风中摇曳,月光洒落在山岩间。 故乡远在千里之外,亲人难得相见。 望着远处空茫的云山,悲伤的泪水如雪珠般落下。 恨自己成为黄泉下的过客,却又流落在这异乡小县。 但愿能重温往日情谊,不要因我的卑微而疏远。
诗歌首联以"孤坟"与"白日"的生死对照奠定基调,颔联"松影""蟾光"用动态光影加深苍凉感。 颈联转入空间叙事,"千里馀"与"罕相见"形成物理与情感的双重隔绝。尾联"愿言敦畴昔"的祈求, 揭示唐代门第观念下寒士的生存困境。艺术上,全诗善用意象叠加(江/松/月/云山)和情感递进(睹→望→哀→恨→愿), 在40字内完成从景物到心理的完整抒写,体现唐诗"咫尺万里"的表现力。
全诗以孤坟、暮色、松影、月光构建凄清意境,通过空间(故乡/异乡)与时间(畴昔/现今)的双重对比, 强化"生者如客"的漂泊感。后四句直抒胸臆,"哀哀""恨"等词层层递进,最终以卑微自况的恳求作结, 体现唐代底层文人在仕途困顿中的典型心态。景物描写与情感宣泄浑然一体,具有盛唐向中唐过渡的诗风特征。
此诗为唐代无名氏所作,推测为漂泊异乡的士人悼念亡友或自伤身世之作。 唐代中后期战乱频繁,文人常流离失所,诗中"异乡县""千里馀"等句反映了这一时代背景, "孤坟""泉台"等意象则透露出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