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水停园沼,秋池满败荷。
杜门穷典籍,所得事今多。
谁谓三才贵,余观万化同。
心虚嫌蠹食,年老怯狂风。
寒冷的池水停滞在园中池塘,秋日的池边满是凋零的荷叶。 闭门钻研古籍典籍,如今收获颇丰。 谁说天地人三才最为珍贵,在我看来万物变化皆相同。 内心虚静却怕蠹虫啃食,年岁已老更畏惧狂风侵袭。
讲解此诗需把握三个层次:首先分析意象组合,"寒水-败荷"与"典籍-狂风"形成物质与精神的对照;其次解读哲学观念,注意"三才贵"到"万化同"的认知飞跃;最后品味语言艺术,如"心虚"的双关妙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比较陶渊明《饮酒》其五,体会不同时代隐逸诗的思想差异。建议结合唐代安史之乱后的社会背景,理解文人转向内省研究的时代必然性。
前两句以"寒水""败荷"勾勒出秋日园池的寂寥图景,为全诗奠定清冷基调。三四句笔锋突转,展现学者在萧条环境中潜心典籍的充实感,形成外枯内荣的意境对比。后四句升华至哲学思考,否定传统"三才贵"的等级观念,提出"万化同"的平等宇宙观,尾联巧用"蠹食""狂风"双重意象,既写实又隐喻,表达对知识传承与生命脆弱的双重忧思。全诗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体现了唐代文人诗"以小见大"的艺术特色。
此诗为唐代无名氏所作,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从内容推断,诗人应是晚年隐居的学者,通过描绘秋日园池的萧瑟景象,抒发闭门治学的心得与人生感悟。诗中融合了儒家治学精神和道家自然观,反映了唐代中后期文人将儒道思想融会贯通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