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关悲失志,万绪乱心机。
下坂马无力,扫门尘满衣。
计谋多不就,心口自相违。
已作羞归计,还胜羞不归。
度过潼关时心中充满失意之悲,万千思绪扰乱心绪。 走下坡路时马儿也显得无力,打扫门庭却只见尘土满衣。 种种计谋多未能实现,心中所想与口中所述自相矛盾。 已作出羞愧归乡的决定,但总比羞愧而不归要好些。
这首诗以潼关为切入点,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失意与矛盾。首联“度关悲失志,万绪乱心机”直接点明主题,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基调。颔联“下坂马无力,扫门尘满衣”通过具体的场景描写,进一步烘托出诗人的艰难处境。颈联“计谋多不就,心口自相违”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尾联“已作羞归计,还胜羞不归”则表现了诗人无奈之下的自我安慰。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通过对潼关这一特定地点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人生际遇的感慨,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这首诗以潼关为背景,通过描绘诗人度关时的所见所感,展现了内心的失意与矛盾。前两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因志向未酬而感到悲伤,思绪纷乱。三四句通过“马无力”和“尘满衣”的意象,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处境的艰难和生活的困顿。后四句则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计谋不成、心口不一,最终只能选择羞愧归乡,却又自我安慰“还胜羞不归”。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失意文人的形象。
此诗作者不详,创作于唐朝。诗中表达了诗人经过潼关时的失意与矛盾心情,可能是诗人在仕途受挫或人生低谷时所作。潼关作为古代重要关隘,常被用作诗歌中的意象,象征人生的转折点或艰难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