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官吏务剥削,江淮之人皆白著。
上元节时官吏们一心搜刮剥削,江淮地区的老百姓都被榨取得一干二净。
这首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①反映中唐后中央财政危机转嫁地方的社会现实;②体现唐代讽刺诗"言简意深"的特点;③"白著"等口语化表达显示民歌影响。从文学史看,这种直指时弊的创作直接启发了白居易"新乐府运动"。需注意"上元"的双关意义,既指节日,又暗讽"元"载,这种谐音讽刺在唐代政治诗中颇为常见。
全诗仅14字却力透纸背:首句直斥官吏剥削成性,"务"字凸显其刻意为之;次句"皆白著"三字展现民生凋敝的普遍性。运用对比手法,以上元节的喜庆氛围反衬百姓被榨干的惨状,暗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批判精神。语言质朴如民谣,却成为反映中唐社会矛盾的史诗性片段。
此诗创作于唐代宗时期,针对宰相元载当政时(762-777年)的苛政。元载掌权期间纵容官吏横征暴敛,尤其在江淮富庶地区加重赋税,导致民不聊生。诗中"上元"可能暗指元载姓氏,用节日欢庆反衬民生疾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