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罗裙,能解束,称腰身。
柳眉桃脸不胜春。
薄媚足精神,可惜沦落在风尘。
彩绘的罗裙,轻轻一束便能勾勒出纤细的腰身。 柳叶般的眉毛,桃花般的面容,娇艳得仿佛春天也难以承载。 她的妩媚足以令人倾倒,只可惜沦落在风尘之中。
这首诗通过三层递进描写:首句写服饰之美,次句写容貌之艳,第三句写神态之媚,构成完整的形象塑造。末句"风尘"既是实指其身份,也暗喻人生漂泊。诗人没有直接批判社会,但"可惜"二字隐含对不公命运的质问。在艺术上,善用比喻(柳、桃)和对比(美艳与沦落),短短五句完成从具象描写到深层思考的升华。
全诗以白描手法刻画女子形象,前三句极写其美貌:罗裙束腰显身段,眉目如画胜春光。"薄媚"二字点明其风情,末句陡然转折,"可惜"一词道出对红颜薄命的慨叹。语言简练,对比强烈,通过外在美与命运的反差,引发读者对女性命运的思考。
此诗为唐代无名氏所作,具体创作背景不详。从内容推断,诗人可能借描写一位风尘女子的美貌与命运,表达对底层女性悲惨境遇的同情。唐代社会风气开放,青楼文化盛行,此类题材在诗词中较为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