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湖西往复还,朝昏只处自由间。
暑天移榻就深竹,月夜乘舟归浅山。
绕砌紫鳞欹枕钓,垂檐野果隔窗攀。
古贤暮齿方如此,多笑愚儒鬓未斑。
在湖北岸和湖西岸划船来回往返,早晨和黄昏只在自由自在之处消磨。
酷热的夏天将坐榻移到茂密的竹林深处,有月亮的夜晚乘着小船回到不远的山脚。
石砌的台阶旁有游鱼,我斜倚着枕头垂钓;野生的果子垂到屋檐下,隔着窗就可以攀摘。
古代的贤达之士到晚年才能活成这样,想来要笑话那些儒生头发还没白时的拘谨迂腐了。
标题含义解释:湖北有茅斋湖西有松岛轻棹往返颇谐素心因成四韵 全诗主旨:表达隐逸生活的闲适自在,以及对自由人生的向往。 诗歌题材:山水田园诗,隐逸诗。 诗歌体裁:七言律诗。 诗歌结构: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诗歌意象:轻棹、深竹、月夜、浅山、紫鳞、野果。 诗歌手法:白描、借景抒情、用典。 诗歌用典:古贤暮齿,暗用《论语》中“贤者辟世”的典故。 诗歌语言风格:清新自然,朴实无华。
此诗是方干隐居生活的真实写照。诗人以平实的语言,描绘了在湖光山色中自由往来的隐逸生活。
“往复还”与“自由间”相呼应,奠定了全诗自由闲适的基调。“移榻”“乘舟”的动态描写,展现了诗人随性而为的生活态度。“欹枕钓”“隔窗攀”的细节,更是将隐士的逍遥自在表现得淋漓尽致。
尾联是诗歌的点睛之笔。诗人通过“古贤暮齿”与“愚儒鬓未斑”的对比,既表明了自己追慕古贤的心志,又批判了那些汲汲于功名的世俗之士。这种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在晚唐社会动乱、仕途险恶的背景下,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整首诗情景交融,寓情于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生活细节的刻画,抒发了诗人高洁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堪称晚唐隐逸诗的代表作。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隐士悠闲生活的画卷。
首联“湖北湖西往复还,朝昏只处自由间”点明地点和心境,突出“自由”的核心。颔联“暑天移榻就深竹,月夜乘舟归浅山”选取夏日纳凉、月夜归舟两个典型场景,一静一动,相映成趣。颈联“绕砌紫鳞欹枕钓,垂檐野果隔窗攀”通过“欹枕钓”“隔窗攀”的细节描写,将隐居生活的闲适惬意刻画得入木三分。尾联“古贤暮齿方如此,多笑愚儒鬓未斑”借古喻今,表达了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和对自由人生的肯定。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对仗工整,意境幽远,充分展现了诗人淡泊名利、寄情山水的高洁志趣。
这首诗是晚唐诗人方干所作。方干一生仕途失意,后隐居于会稽(今浙江绍兴),寄情山水。诗中描写的“茅斋”“松岛”是其隐居之处的景物。诗人通过描绘自己往返于湖光山色之间的闲适生活,表达了超脱尘俗、向往自由的心境,以及对自然隐逸生活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