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诗词
作者
名句
成语
古籍
首页
古诗词
作者大全
名言名句
成语大全
古典文学
古诗词解译
古籍译文
汉语字典
汉语词典
专题
首页
古诗词大全
端正好
端正好
杜安世 〔宋代〕
槛菊愁烟沾秋露。
天微冷,双燕辞去。
月明空照别离苦。
透素光,穿朱户。
夜来西风雕寒树。
凭阑望,迢遥长路。
花笺写就此情绪。
特寄传,知何处。
写风
写花
别离
古诗译文
栏杆旁的菊花笼罩在含愁的烟雾中,沾染着秋日的露水。天气微微寒冷,一双燕子已然离去。皎洁的月光空自照耀着,映衬出离别的痛苦。清澈的月光,穿透了红色的窗棂。夜晚来临,西风凋零了寒天的树木。我倚着栏杆眺望,那漫长而遥远的路途。我在信笺上写下此刻的情绪。特意寄出传递,却不知你身在何处。
展开
知识点
1. 词牌名:《端正好》是词牌名之一。 2. 作者杜安世:宋代词人,生平记载不多,有《寿域词》存世。 3. 意象运用:词中使用了“菊”、“露”、“燕”、“月”、“西风”、“寒树”、“长路”等一系列典型秋日意象来烘托离愁。 4. 修辞手法:拟人(如“槛菊愁烟”)、反衬(以明月圆满反衬别离之苦)等。 5. 情感主题:典型的婉约词风,主题为秋思与离愁。
展开
古诗注解
槛菊:
栏杆旁的菊花。
愁烟:
形容烟雾仿佛也带着愁绪。
沾秋露:
沾染了秋天的露水。
双燕辞去:
一双燕子离去,暗示季节转换和离别。
透素光:
指清澈的月光穿透过来。
穿朱户:
穿过朱红色的门户或窗棂。
雕寒树:
“雕”同“凋”,意为西风使树木凋零。
凭阑望:
倚靠着栏杆远望。
迢遥长路:
遥远而漫长的道路。
花笺:
精致华美的信纸。
特寄传:
特意寄出传递。
展开
讲解
这首词围绕“离愁”展开。开头“槛菊愁烟沾秋露”即营造出凄清愁苦的氛围。“双燕辞去”不仅是实写秋景,也暗喻人的分离。月光本是美景,但在离人眼中却“空照别离苦”,一个“空”字道尽了无奈。下片“西风雕寒树”是听觉和视觉上的凄寒感受,强化了秋的萧瑟。主人公“凭阑望”所见的“迢遥长路”,正是思念之人远去的方向,也是相思无法逾越的距离。最后想借“花笺”传情,却发出“知何处”的慨叹,使愁绪变得渺茫而无解。整首词由景入情,层层递进,将抽象的离愁具象化,感人至深。
展开
古诗赏析
这首《端正好》以秋日景象为背景,淋漓尽致地抒发了离愁别恨。上片从“槛菊愁烟”起笔,赋予景物以人的情感,奠定了全词哀婉的基调。“天微冷,双燕辞去”点明时节变迁与孤独之境。“月明空照别离苦”一句,以明月之永恒圆满反衬人间离别之短暂遗憾,意境深远。下片“夜来西风雕寒树”进一步渲染萧瑟气氛,“凭阑望,迢遥长路”则直接道出望而不见的无奈与思念之深。结尾“花笺写就此情绪。特寄传,知何处”,将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相思无处寄托的怅惘。全词情景交融,语言清丽,情感真挚,是宋词中抒写离情的佳作。
展开
创作背景
此词具体创作年份不详,但从作者杜安世所处的宋代及词中意境推断,当为秋日怀人之作。杜安世词风婉约,多写离愁别绪。词中“双燕辞去”、“别离苦”、“迢遥长路”等句,强烈表达了思念远方亲故或恋人的情感,可能是在羁旅漂泊或独居幽思时,见秋景萧瑟、燕去楼空,触发了深藏的离愁,从而提笔于花笺之上,将一腔情愫付诸词章。
展开
作者信息
杜安世,生卒不详,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字寿域,(一作名寿 ,字安世)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一载《杜寿域词》一卷,谓“京兆杜安世撰,未详其人,词亦不工”;列于张先后、欧阳修前。黄升《花庵词选》云:字安世,名寿域。有陆贻典校本《杜寿域词》。与《四库总目提要》卷200,谓其词“往往失之浅俗,字句尤多凑泊”。慢词作家,亦能自度新曲。《四库总目》传于世。有《寿域词》一卷。
古诗数量:
91
名句数量:
219
作者其他古诗
1
卜算子
1万阅读
2
鹤冲天
1万阅读
3
菩萨蛮
1万阅读
4
两同心
1万阅读
5
鹤冲天
1万阅读
6
山亭柳
1万阅读
7
菊花新
1万阅读
8
惜春令
1万阅读
9
行香子
1万阅读
10
杜韦娘
1万阅读
拼音
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