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诗词
作者
名句
成语
古籍
首页
古诗词
作者大全
名言名句
成语大全
古典文学
古诗词解译
古籍译文
汉语字典
汉语词典
专题
首页
古诗词大全
送大理正摄御史判凉州别驾
送大理正摄御史判凉州别驾
未知 〔唐朝〕
天子念西疆,咨君去不遑。
垂银棘庭印,持斧柏台纲。
雪下天山白,泉枯塞草黄。
伫闻河陇外,还继海沂康。
写雪
写山
写草
古诗译文
天子心系西部边疆,催促您启程不容迟缓。
您身佩银质御史印信,手持象征刑律的斧钺与法纪纲常。
大雪覆盖天山一片洁白,边塞泉水干涸草木枯黄。
我静待佳音,期盼河陇地区之外,也能如海沂之地般安乐康宁。
展开
知识点
1. 官职制度:唐代大理正为大理寺属官,掌刑狱审核;御史为监察官;别驾为州刺史佐吏。诗中“摄”“判”反映唐代官员兼职制度。 2. 地理概念:凉州为唐代河西节度使治所,战略要地;河陇指黄河以西、陇山以东区域,是唐与吐蕃争夺焦点。 3. 意象符号:“棘庭”“柏台”均代指御史台,体现古代官署植物象征文化;“持斧”源于汉代“绣衣直指”典故,成为执法权威符号。 4. 诗歌体裁:五言律诗,严格遵守平仄与对仗规则(如颔联、颈联对仗工整),尾联以展望作结,符合律诗起承转合结构。
展开
古诗注解
大理正摄御史判凉州别驾
:诗题表明送别对象身份。大理正是大理寺官员,摄御史是代理御史职务,判凉州别驾指兼任凉州别驾一职,体现其身负多重司法与监察职责赴边任职。
咨君去不遑
:咨,征询、命令;不遑,无暇。意指君王急令其赴任,行程紧迫。
垂银棘庭印
:垂银,指佩戴银质官印;棘庭,御史台的别称(古时御史台植棘象征执法威严)。
持斧柏台纲
:持斧,借用汉朝“绣衣直指”持斧办案典故,喻执法权威;柏台,亦指御史台(因汉御史府植柏树得名);纲,法纪纲常。
河陇外
:河陇指河西与陇右地区,泛指西北边疆;外,指更遥远的西域或未完全安定区域。
海沂康
:海沂,指东海与沂水流域,代指内地太平富庶之地;康,安乐康宁。
展开
讲解
这首诗以送别友人赴边任职为主线,层层递进展开。首联从国家需求切入,强调此行紧迫性;颔联通过官印、斧钺等具体物象,凸显友人职权与责任;颈联转向边塞环境描写,用“雪”“枯草”暗示治理之难,也为尾联的期盼埋下伏笔;尾联以“伫闻”表达牵挂,以“海沂康”作比,寄托对边疆安定如内地的理想。讲解时可重点分析:一是唐代边疆治理中中央官员与地方职权的结合背景;二是诗歌如何通过器物、景物符号传递政治寓意;三是尾联的递进关系——从河陇到更远区域的扩展,体现诗人宏阔的边疆视野。
展开
古诗赏析
本诗为五言律诗,通过凝练语言展现送别场景与边塞情怀。首联以“天子念西疆”点明赴边背景,突出使命庄严;颔联“垂银”“持斧”用典贴切,刻画友人执法者的威严形象;颈联“雪下天山白,泉枯塞草黄”以白、黄冷色调勾勒边塞苍凉景象,暗含旅途艰辛;尾联“伫闻”“还继”则转以乐观展望,表达对友人治理成效的期待。全诗结构严谨,对仗工整,融政治使命、边塞风物与深情祝愿于一体,体现了唐代边塞送别诗的典型风格。
展开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具体作者不详。唐代为巩固西部疆域,常派遣中央官员兼任地方要职,以加强治理。诗中友人以大理正(中央司法官)身份代理御史,兼任凉州(今甘肃武威)别驾,赴西北边陲履职。诗歌反映了唐代对边疆稳定的重视,以及士人承担王命、建功边塞的时代氛围,融合了送别之情与对国家安定的期许。
展开
作者信息
未知
古诗数量:
4870
名句数量:
9700
作者其他古诗
1
满宫春
1.2万阅读
2
题玉泉溪
1.2万阅读
3
五岁咏花
1.1万阅读
4
鸿门宴
1.1万阅读
5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1万阅读
6
留别王维
1.1万阅读
7
白雪歌
1.1万阅读
8
咏刺猬
1.1万阅读
9
九成宫
1.1万阅读
10
咏蛙
1.1万阅读
拼音
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