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的核心在于通过夜景与音乐的描写,抒发诗人内心的情感。讲解时可抓住几个关键点:首先,理解“高楼”与“江水平”构成的宏大空间感,以及“明月照人苦”所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一种清冷的愁绪。其次,分析音乐(弹筝)在诗中的作用,它既是诗人宣泄情感的方式,也是连接各种景象(月、山、猿、雁、霞)的线索。再次,重点赏析颈联和尾联的对比与衔接:猿雁的鸣叫是自然的声响,筝曲是人为的乐音,二者在静夜中交织;而“曲未终”与“霞半生”的对比,则巧妙表现了沉醉于音乐艺术中不觉时间流逝的忘我境界,同时霞光的出现也暗示了愁绪的消散或转化,带来一丝光明与希望。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完整,展现了常建诗歌清幽空灵的典型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