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诗词
作者
名句
成语
古籍
首页
古诗词
作者大全
名言名句
成语大全
古典文学
古诗词解译
古籍译文
汉语字典
汉语词典
专题
首页
古诗词大全
晦日马镫曲稍次中流作
晦日马镫曲稍次中流作
常建 〔唐朝〕
夜寒宿芦苇,晓色明西林。
初日在川上,便澄游子心。
秦天无纤翳,郊野浮春阴。
波静随钓鱼,舟小绿水深。
出浦见千里,旷然谐远寻。
扣船应渔父,因唱沧浪吟。
写水
钓鱼
游子
写鱼
古诗译文
夜晚的寒风中,我寄宿在芦苇丛旁, 拂晓的晨光,照亮了西边的山林。 初升的太阳映照在江面上, 顿时澄澈了游子漂泊的心绪。 秦地的天空晴朗无云,没有一丝阴霾, 广阔的郊野弥漫着春天的气息。 水面平静,仿佛随垂钓者一同静默, 小舟轻浮,绿水幽深。 驶出浦口,视野开阔可达千里, 心境豁然开朗,与远方的追寻相和。 我轻叩船边,似在应答渔父的问候, 于是情不自禁,吟唱起那《沧浪之歌》。
展开
知识点
1. 诗人常建:唐代诗人,开元十五年进士,与王昌龄同榜,诗以山水田园为主,风格接近王孟诗派,代表作有《题破山寺后禅院》。 2. 晦日:古代历法概念,指农历每月最后一天,唐代有晦日游赏的习俗。 3. 沧浪吟:源于古歌谣《沧浪歌》,常见于楚辞等文献,象征隐逸高洁,后世文人常借以表达超脱尘世之情。 4. 诗歌意象:诗中“芦苇”“初日”“绿水”“渔父”等意象,共同构建了自然、宁静的意境,体现盛唐山水诗的特点。 5. 对仗手法:诗句如“夜寒宿芦苇,晓色明西林”等,采用工整的对仗,增强节奏感与画面感。
展开
古诗注解
晦日
: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马镫曲
:可能为地名或水曲名,具体所指待考。
稍次中流
:指船行至河流中央。
宿芦苇
:夜宿于芦苇丛旁。
晓色
:清晨的天色。
秦天
:指长安(今西安)一带的天空,古属秦地。
纤翳
:细微的云彩或阴影。
春阴
:春日和暖的氛氲之气。
扣船
:敲击船边,或指划船动作。
沧浪吟
:指《沧浪歌》,古歌谣,内容多与隐逸、自然相关,如“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展开
讲解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记述了诗人舟行河中的晨景与心境变化。前六句写景:从夜宿芦苇到晓色初明,再至日出川上、天空无云、郊野春阴,逐步展开一幅春日清晨的画卷,同时“澄游子心”直接抒怀,点出游子的情感共鸣。中间两句“波静随钓鱼,舟小绿水深”以细节刻画静美环境,过渡到后四句的抒情:出浦后视野千里,心境豁达,遂扣船高歌,借渔父和沧浪吟寄托隐逸之思。讲解时可重点分析情景交融的手法、意象的象征意义(如“沧浪吟”代表超脱),以及诗歌如何通过时间推移(夜至晓)和空间转换(宿处至中流)结构全篇,展现常建诗歌的清新韵味和深刻哲理。
展开
古诗赏析
这首诗以清晨舟行为线索,生动描绘了秦地郊野的春景。开篇“夜寒宿芦苇,晓色明西林”点明时间与地点,由寒转明,暗示心境的变化。“初日在川上,便澄游子心”巧妙地将日出与内心澄澈相联系,情景交融。“秦天无纤翳,郊野浮春阴”展现开阔晴朗的天空与春意盎然的田野,意境清新。“波静随钓鱼,舟小绿水深”以静衬动,突显环境的宁静与深邃。后四句“出浦见千里,旷然谐远寻。扣船应渔父,因唱沧浪吟”则由景入情,视野开阔引发遐思,最终借渔父与沧浪之歌,含蓄表达归隐之志。全诗语言简练,意象生动,融情于景,体现了常建诗歌清幽淡远的艺术特色。
展开
创作背景
此诗为唐代诗人常建所作。常建生活在盛唐时期,虽曾中进士,但仕途不顺,后多寄情山水,诗风清新自然,意境幽远。此诗题为《晦日马镫曲稍次中流作》,描绘了诗人在一个晦日(月末)清晨,乘舟行至河流中央时的所见所感。诗中融入了游子思乡、向往自然的情怀,并借“沧浪吟”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反映了诗人在宦海浮沉后寻求心灵宁静的志趣。
展开
作者信息
常建(708-765),唐代诗人,字号不详,有说是邢台人或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过着一个很长时期的漫游生活。后移家隐居鄂渚。大历中,曾任盱眙尉。
古诗数量:
76
名句数量:
264
作者其他古诗
1
塞下曲
1.2万阅读
2
泊舟盱眙
1.1万阅读
3
三日寻李九庄
1万阅读
4
宿王昌龄隐居
1万阅读
5
宿王昌龄隐居
1万阅读
6
题破山寺后禅院
1万阅读
7
江上琴兴
1万阅读
8
破山寺后禅院
1万阅读
9
落第长安
1万阅读
10
塞下曲四首
1万阅读
拼音
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