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诗词
作者
名句
成语
古籍
首页
古诗词
作者大全
名言名句
成语大全
古典文学
古诗词解译
古籍译文
汉语字典
汉语词典
专题
首页
古诗词大全
题法院
题法院
常建 〔唐朝〕
胜景门闲对远山,竹深松老半含烟。
皓月殿中三度磬,水晶宫里一僧禅。
写景
写山
写水
古诗译文
寺院的山门正对着远处的青山,悠然敞开。竹林幽深,松树苍老,景色中半掩着朦胧的烟霭。皓月当空,寂静的殿堂里传来了三遍击磬的清响。在这如同水晶宫般清澈明净的世界里,有一位僧人正在静坐参禅。
展开
知识点
plaintext 1. 作者常建:唐代诗人,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但其仕途不顺,后隐居鄂渚。其诗多为五言,以山水田园题材为主,风格接近王维、孟浩然的山水诗派,意境清冷幽寂。 2. 诗歌体裁:此诗为七言绝句。 3. 意象运用:诗中运用了“远山”、“竹”、“松”、“烟”、“皓月”、“磬”等一系列意象,共同构建出超脱尘俗的佛寺禅境。 4.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比喻(“水晶宫”)和衬托(以声衬静)的手法。 5. 佛教文化:“磬”和“禅”是佛教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体现了诗歌与佛教思想的紧密结合。
展开
古诗注解
法院:
此处指佛教寺院。
胜景门:
指寺院的山门,因其面对美景而得名。
闲:
悠闲,安静的样子。形容山门自然敞开的状态。
皓月殿:
月光照耀下的佛殿。
磬(qìng):
佛教法器,一种铜制打击乐器,形状像钵,用于诵经或集合时敲击。
水晶宫:
比喻寺院环境清澈、宁静、一尘不染,如同水晶构筑的宫殿。
一僧禅:
一位僧人在坐禅修行。
展开
讲解
这首诗的讲解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展开:首先,从整体结构上看,前两句写外景,是静态的描绘;后两句写内景,引入了声音和人物,是动态的刻画,动静结合,层次分明。其次,在情感表达上,全诗无一字直接抒情,但通过对幽静环境的极致渲染,诗人对禅院清静生活的欣赏与向往之情已跃然纸上。再次,在语言特色上,用词精炼传神,如“闲”字写出门的悠然状态,“半含烟”写出景色的缥缈。最后,诗的深层意蕴在于它创造了一个可供心灵栖息的理想境界,反映了古代文人在仕途受挫后,转向自然与宗教寻求精神慰藉的普遍心态。
展开
古诗赏析
这首诗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幽深静谧的禅院夜景图。前两句写静景,“胜景门闲”与“竹深松老”营造出一种古老、深邃、远离尘嚣的氛围,“半含烟”三字更添朦胧诗意。后两句写动景与人物,“三度磬”以清脆的声响反衬出夜的寂静,同时也暗示了寺院规律的修行生活;结尾“水晶宫里一僧禅”是点睛之笔,将整个环境升华至一个空明澄澈的禅意世界,那位静坐的僧人与明月、磬声、幽景融为一体,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全诗由远及近,由景及人,意境空灵,充分体现了常建诗歌“清幽僻涩”的艺术特色。
展开
创作背景
此诗为唐代诗人常建所作。常建的诗以描写山水田园、寺院风光见长,意境清幽冷寂。他一生仕途失意,常寄情于山水佛寺之间,寻求精神上的超脱与宁静。这首诗正是他游历寺院,被其幽静超凡的环境所感染而写下的,反映了诗人对清净禅境和超然物外生活的向往。
展开
作者信息
常建(708-765),唐代诗人,字号不详,有说是邢台人或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过着一个很长时期的漫游生活。后移家隐居鄂渚。大历中,曾任盱眙尉。
古诗数量:
76
名句数量:
264
作者其他古诗
1
塞下曲
1.2万阅读
2
泊舟盱眙
1.1万阅读
3
三日寻李九庄
1万阅读
4
宿王昌龄隐居
1万阅读
5
宿王昌龄隐居
1万阅读
6
题破山寺后禅院
1万阅读
7
江上琴兴
1万阅读
8
破山寺后禅院
1万阅读
9
落第长安
1万阅读
10
塞下曲四首
1万阅读
拼音
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