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诗词
作者
名句
成语
古籍
首页
古诗词
作者大全
名言名句
成语大全
古典文学
古诗词解译
古籍译文
汉语字典
汉语词典
专题
首页
古诗词大全
题破山寺后禅院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唐朝〕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唯闻钟磬音。
(版本一)清晨入古寺,初日明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馀钟磬音。
写花
写山
写鸟
写人
古诗译文
清晨我走进这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树林。
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禅房周围花木繁茂深邃。
山光使鸟儿怡然自得,潭中倒影使人心中俗念消除净尽。
此时此刻万物都寂静无声,只听到寺院里钟磬的回音。
展开
知识点
1. 作者常建:唐朝诗人,开元十五年进士,与王昌龄同榜。仕途不畅,后隐居鄂渚。其诗多以山林、寺观为题材,风格清幽淡泊。 2. 破山寺:位于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始建于南齐,原名“大慈寺”,梁大同三年改名“兴福寺”,因所在之地虞山又名“破山”,故俗称“破山寺”。 3. 版本差异:该诗流传有两个主要版本,区别在于“曲径”与“竹径”、“俱寂”与“都寂”、“唯闻”与“但馀”等用词。这体现了古诗在传抄过程中的变异现象。 4. 诗歌体裁:五言律诗。全诗八句,每句五字,中间两联对仗工整(颔联“曲径”对“禅房”,“通幽处”对“花木深”;颈联“山光”对“潭影”,“悦鸟性”对“空人心”),符合律诗格律。 5. 艺术手法:移情入景(“悦鸟性”)、以动衬静(“钟磬音”反衬“万籁寂”)、情景交融、象征手法(“曲径通幽”象征悟道过程)。 6. 禅意:诗歌充满了佛教禅宗的意趣,表达了诗人对清净无尘境界的向往和内心的空明澄澈。
展开
古诗注解
破山寺
: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虞山北麓。
初日
:初升的太阳。
高林
:高耸的树林。也暗含“丛林”(佛寺)之意。
曲径
(版本一)/
竹径
(版本二):弯曲的小路。
幽处
:幽静的地方。
禅房
:僧侣们的住所。
悦
:使……欢悦。
空
:使……空净,消除。
万籁
:自然界的一切声响。
俱寂
(版本一)/
都寂
(版本二):都寂静下来。
钟磬
:寺院中诵经、斋供时用以敲击发出信号的乐器。钟,金属制;磬,玉或石制。
展开
讲解
这首诗的讲解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展开:
意境层面
:诗人以清晨游寺为线索,从古寺外围的“高林”写到后禅院的“幽处”、“花木深”,再写到感受“山光”、“潭影”,最后归于“万籁俱寂”中的“钟磬音”,空间由外而内,意境由显而幽,层层递进,引导读者进入一个忘尘绝俗的幽静世界。
情感层面
:全诗洋溢着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佛门清净之地的向往。通过“悦鸟性”、“空人心”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希望摆脱尘世纷扰,追求心灵宁静与自由的情感。
哲理层面
:诗歌蕴含了深刻的禅理。“曲径通幽”象征着探寻真理需要经历曲折的过程;“潭影空人心”体现了佛教“明心见性”、消除妄念的思想;尾联的寂静与钟磬之音,则暗喻着在绝对的静寂中方能领悟佛法的真谛,动与静相生相成。
语言层面
:诗歌语言简练自然,无一字多余。“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联,对仗工整,意境深远,成为后世描绘幽静环境的经典用语。整体上,诗人用白描的手法,却创造了无穷的韵味。
展开
古诗赏析
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山水田园诗,以其凝练的笔触、幽深的意境和深刻的禅理而闻名。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旭日东升与古寺高林相映,营造出清新明丽而又庄严肃穆的氛围。
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千古名句。曲折的小径引领读者步入一个更为幽静的世界,禅房深藏于花木丛中,既写出了环境的幽深静谧,又暗含了探寻佛理、渐入佳境的象征意义。
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由静景转入对自然生灵和内心感受的描写。山光使鸟儿天性欢悦,清澈的潭水倒影则涤荡了诗人内心的尘俗杂念。此联景中含情,物我交融,富有禅意。
尾联“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以动衬静,在万籁俱寂之中,唯有悠扬的钟磬之音在回荡,更反衬出禅院的空灵与宁静,同时这清音也将读者的思绪引向超然的佛国世界。全诗语言质朴,构思精巧,意境幽深,通过一路行走的所见所闻,层层深入地表现了佛寺禅院的幽静与诗人的禅悦心境,是唐代山水诗中独具禅意的佳作。
展开
创作背景
此诗是唐代诗人常建游历破山寺(今江苏常熟兴福寺)后禅院时所作。破山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改建的寺院,地处幽僻,环境清雅。常建在开元十五年(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及第,但仕途失意,后寄情山水,漫游名山古刹。此诗具体创作时间已不可考,当是其游览破山寺时,被寺后禅院超尘脱俗、幽深寂静的景色所触动,从而写下的山水名篇,表达了对清净佛界的向往和淡泊隐逸的情怀。
展开
作者信息
常建(708-765),唐代诗人,字号不详,有说是邢台人或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过着一个很长时期的漫游生活。后移家隐居鄂渚。大历中,曾任盱眙尉。
古诗数量:
76
名句数量:
264
作者其他古诗
1
塞下曲
1.2万阅读
2
泊舟盱眙
1.1万阅读
3
三日寻李九庄
1万阅读
4
宿王昌龄隐居
1万阅读
5
宿王昌龄隐居
1万阅读
6
题破山寺后禅院
1万阅读
7
江上琴兴
1万阅读
8
破山寺后禅院
1万阅读
9
落第长安
1万阅读
10
塞下曲四首
1万阅读
拼音
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