旄头有精芒,胡骑猎秋草。
羽檄南渡河,边庭用兵早。
汉家爱征战,宿将今已老。
辛苦羽林儿,从戎榆关道。
一身救边速,烽火通蓟门。
前军飞鸟断,格斗尘沙昏。
寒日鼓声急,单于夜将奔。
当须徇忠义,身死报国恩。
旄头星的光芒锐利如矛,胡人骑兵在秋草中驰骋狩猎。 插着羽毛的紧急文书已渡过黄河,边疆的战事早已开始。 朝廷崇尚征战之功,经验丰富的老将如今已经年迈。 年轻的羽林军士辛苦奔波,追随军队奔赴榆关要塞。 独自一人急速救援边境,烽火连天直通蓟门关隘。 先头部队连飞鸟都难以穿越,激烈的战斗让沙尘遮蔽天日。 寒风中战鼓声愈发急促,敌军单于趁夜色仓皇败退。 应当践行忠诚与正义,誓死以报国家的深恩。
本诗通过完整的战争叙事展现边塞主题。前四句以天象起兴,交代战事背景;中间六句具体描写行军与战斗场面,其中"飞鸟断""尘沙昏"运用夸张手法渲染惨烈;最后四句升华主题,既歌颂忠君报国精神,又以"宿将已老"暗示战争反思。全诗语言凝练,对仗工整(如"羽檄"对"边庭","一身"对"烽火"),通过密集的战争意象传递反战情怀。
全诗以凌厉笔触描绘边塞战争的惨烈场景。"羽檄南渡河"与"烽火通蓟门"的时空跳跃,形成强烈的画面张力。"寒日鼓声急"通过视听通感手法,凸显战场肃杀氛围。结尾"身死报国恩"既体现将士忠贞,又暗含对战争的批判。诗中"宿将今已老"与"辛苦羽林儿"形成新老兵士的对照,揭示战争对个体的消耗。
本诗创作于唐代中期,反映当时朝廷与北方少数民族的频繁军事冲突。作者虽不详,但通过边塞题材揭露长期战争对士卒的摧残,批判了统治者的穷兵黩武政策。诗中"汉家爱征战"实为借古讽今,暗指玄宗后期的军事扩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