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微终南里,雨后宜返照。
闭关久沈冥,杖策一登眺。
遂造幽人室,始知静者妙。
儒道虽异门,云林颇同调。
两心相喜得,毕景共谈笑。
暝还高窗眠,时见远山烧。
缅怀赤城标,更忆临海峤。
风泉有清音,何必苏门啸。
终南山翠微山中,雨后的晚霞格外美丽。 我长久闭门隐居,今日拄杖登山远眺。 于是来到隐士的居室,才懂得静修之妙。 儒家与佛家虽然门户不同,但寄情山林志趣相投。 我们心意相投十分欣喜,整日一起谈笑风生。 傍晚在高窗下安眠,不时望见远山野火燃烧。 心中追忆赤城山的标格,更怀念临海的山岭。 风中的泉水自有清音,何必模仿孙登的长啸。
此诗结构清晰,前四句交代游历缘起,中六句集中描写与僧人的思想共鸣,后六句通过夜景抒发情怀。诗人运用对比手法,“闭关”的沉寂与“登眺”的开放形成张力,“儒道异门”与“云林同调”构成辩证统一。在意象选择上,“高窗”“远山”拓展空间维度,“赤城标”“临海峤”延伸时间维度,使意境更为深远。典故运用上,“苏门啸”既暗示隐逸传统,又以反问强化自然之美的自足性。全诗通过具体的山居生活场景,传递出超然物外的生命情调,在平实的语言中蕴含深厚的禅意哲思。
本诗以游踪为线索,展现了一次禅意盎然的山水之旅。开篇“雨后返照”设色明丽,为全诗奠定清新基调。“闭关”与“登眺”的转折,暗示诗人从书斋走向自然的心灵觉醒。中间“儒道虽异门”四句,巧妙点出思想交融的主题,将佛理禅趣与山水审美融为一体。尾联“风泉有清音”以天籁妙音作结,既呼应开篇的雨景,又以反诘收束,彰显自然自足之境。全诗语言简淡,意境空灵,在移步换景中展现物我相融的禅悦,体现了孟浩然山水诗“清空闲远”的典型风格。
此诗作于孟浩然隐居终南山期间。诗人长期闭门读书后,某日雨后初霁登山游览,造访翠微寺僧人空上人的居室。诗中通过描写与僧人的思想交流,反映了唐代三教融合的文化背景,以及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尾联提及浙东名胜,可能暗含对友人(如诗人谢灵运曾任临海太守)的怀念,或与诗人早年游历经历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