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诗词
作者
名句
成语
古籍
首页
古诗词
作者大全
名言名句
成语大全
古典文学
古诗词解译
古籍译文
汉语字典
汉语词典
专题
首页
古诗词大全
韩大使东斋会岳上人、诸学士
韩大使东斋会岳上人、诸学士
孟浩然 〔唐朝〕
郡守虚陈榻,林间召楚材。
山川祈雨毕,云物喜晴开。
抗礼尊缝掖,临流揖渡杯。
徒攀朱仲李,谁荐和羹梅。
翰墨缘情制,高深以意裁。
沧洲趣不远,何必问蓬莱。
写雨
写山
山川
写梅
写云
古诗译文
郡守虚设陈蕃之榻,在林间召集楚地贤才。
为山川祈雨仪式刚结束,云开雾散喜迎晴天到来。
以平等之礼敬重文人雅士,临水边揖请共饮流觞之杯。
空自攀折朱仲的李子,谁人推荐和羹的梅实?
诗文创作因情感而抒发,意境高深凭心意来剪裁。
隐居江湖的意趣并不遥远,何必去寻访缥缈的蓬莱?
展开
知识点
1. 曲水流觞:源自上巳节的文人雅集传统,王羲之《兰亭集序》使其成为文化符号
2. 陈蕃下榻:东汉陈蕃为名士徐孺特设坐榻,后成为礼贤下士的经典意象
3. 和羹盐梅:出自《尚书·说命》,以调味喻治国需要贤臣辅佐
4. 沧洲意象:古典诗歌中指代隐士居所,常与"青琐""玉堂"等朝堂意象对举
5. 五言排律:本诗共12句,除尾联外均对仗,符合唐代五言排律的基本规制
展开
古诗注解
郡守虚陈榻
:化用陈蕃为徐孺下榻典故,喻韩大使礼贤下士。
楚材
:楚地人才,指与会的岳上人及诸学士。
抗礼尊缝掖
:以平等礼节尊重穿儒服的文人(缝掖指儒服)。
临流揖渡杯
:暗用曲水流觞典故,指文人雅集饮酒赋诗。
朱仲李
:典出《神仙传》朱仲贩李故事,喻才德难遇赏识。
和羹梅
:《尚书》"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喻治国贤才。
翰墨缘情制
:化用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强调抒情性。
沧洲趣
:隐逸之趣,谢朓"既欢怀禄情,复协沧洲趣"。
展开
讲解
本诗结构严谨,前四句写雅集缘起:首联用典凸显主人好客,颔联以天气转换象征雅集氛围。五至八句聚焦雅集核心场景:"抗礼"体现平等交流,"临流"暗含文化传承,"朱仲李""和羹梅"两个反向用典形成张力。后四句转入议论升华,"翰墨"二句揭示文艺创作规律,尾联以反问作结,将雅集之乐等同于仙境之趣。值得注意的是,孟浩然在社交诗中仍保持山水诗人的本色,"林间""山川""沧洲"等意象构成自然语境,使礼贤主题与隐逸情怀达成统一。这种处理方式正是盛唐文人"朝隐"观念的典型体现。
展开
古诗赏析
全诗以雅集为主线,展现三重意境:首联以"虚陈榻""召楚材"点明主人敬贤之意,颔联"祈雨""喜晴"暗含天人和谐之兆。中间四句通过"抗礼""临流"的动态描写,立体呈现文人雅集场景,而"徒攀""谁荐"的转折透露出士人用世之志与现实困境的矛盾。尾联升华主题,"翰墨缘情"强调文学本质,"沧洲趣"呼应首联林间之会,将具体雅集提升至精神隐逸的境界。诗句用典自然工稳,对仗精整(如"山川"对"云物","抗礼"对"临流"),在盛唐山水诗中别具社交文学的特质。
展开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孟浩然漫游吴越时期(约开元十六年至二十年)。韩大使指时任某州刺史的韩姓官员,东斋雅集汇聚当地高僧(岳上人)与文士。诗中"祈雨毕"反映唐代地方官兼管祭祀的职能,而"抗礼尊缝掖"体现盛唐文人地位提升。孟浩然此时已屡试不第,诗中"徒攀朱仲李"暗含怀才不遇之叹,末句则展现其追求隐逸超脱的一贯志趣。
展开
作者信息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古诗数量:
445
名句数量:
1530
作者其他古诗
1
过故人庄
1.2万阅读
2
送朱大入秦
1.1万阅读
3
送杜十四之江南
1.1万阅读
4
耶溪泛舟
1.1万阅读
5
晚泊浔阳望庐山
1.1万阅读
6
万山潭作
1.1万阅读
7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1.1万阅读
8
送朱大入秦
1.1万阅读
9
檀溪寻故人
1.1万阅读
10
渡浙江问舟中人
1.1万阅读
拼音
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