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孟浩然登高览景的佳作。讲解时可围绕以下几个重点:首先,抓住诗人观察景物的顺序——从近处的阁道、轩窗,到中景的江势、郡城、草木楼台,再到远景的遥山、四海来舟,最后回归到自身的感受(馀兴、裴回),层次非常清晰。其次,品味诗中的关键动词和形容词,如“乘空出”的灵动,“披轩开”的豁达,“逶迤”的曲折,“填委”的繁盛,“苍苍”的茂密,“一阳散”的迅捷,“四海来”的广阔,这些词语使得画面生动传神。再次,理解诗歌的情感基调,全诗虽有对人间繁华(填委、楼台)的观察,但核心情感仍是寄托于自然山水(江势、遥山、草木、行舟)的旷达与闲适,尾联的“馀兴远”和“更裴回”正是这种热爱自然、超脱尘俗情感的集中体现。最后,可与孟浩然其他登临诗(如《与诸子登岘山》、《秋登万山寄张五》)进行比较,体会其山水诗一贯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