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解禅林秀,三明给苑才。
地偏香界远,心净水亭开。
傍险山查立,寻幽石径回。
瑞花长自下,灵药岂须栽。
碧网交红树,清泉尽绿苔。
戏鱼闻法聚,闲鸟诵经来。
弃象玄应悟,忘言理必该。
静中何所得,吟咏也徒哉。
禅林秀美可解八难,才学如三明照亮佛苑。 地处偏远却离香界更近,心境澄净水亭自然敞开。 山崖险峻旁野梨挺立,石径迂回探寻幽静所在。 祥瑞之花常从天降,灵药何须人工去栽? 碧绿藤网交织红树,清泉流过满是青苔。 游鱼听闻佛法聚集,闲鸟也来诵经徘徊。 舍弃表象自能悟玄机,忘言方知真理涵盖。 静修之中有何所得?吟诗咏叹亦是徒哉。
本诗解读需注意三个关键: 1. 禅理表达:"瑞花""灵药"等意象非实写,而是象征佛法自然显现;"弃象忘言"体现禅宗"不立文字"的主张 2. 结构张力:前十二句极写景物之幽美,末两句突然转折,形成"否定性升华"的禅意结构 3. 历史语境:唐代文人普遍"亦儒亦禅",诗中"吟咏徒哉"的感慨实为对世俗诗文价值的反思,并非真正否定文学 教学时可对比王维《过香积寺》,体会孟诗"气象清远"与王诗"意境空灵"的差异。
全诗以"禅意"为脉络,分三个层次: 1. 首联至颈联(1-6句)写景,通过"香界远""水亭开""幽石径"等意象构建超然物外的空间感 2. 腹联至尾联前(7-12句)融情于景,"戏鱼""闲鸟"拟人化描写,暗喻万物皆有佛性 3. 末两句(13-14句)阐发哲理,以"弃象忘言"的禅宗思想收束全篇 艺术上运用"以动衬静"手法(鱼鸟动态反衬环境幽寂),并巧妙化用《庄子》典故,体现孟诗"清淡中见深邃"的特色。
此诗作于孟浩然隐居鹿门山时期(约开元中期)。"闍黎"为梵语"阿阇梨"简称,指高僧。新亭可能是某位僧人在山中新建的禅修场所。孟浩然通过描绘禅林清幽之景,表达对佛理的理解和隐逸生活的感悟,体现其晚年"诗禅合一"的创作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