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
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
不知不觉初秋的夜晚渐渐变长,清凉的微风阵阵吹来,更添几分凄凉的意味。 炎热的暑气已经消退,茅草书斋一片宁静,台阶下的草丛中闪烁着晶莹的露珠光芒。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初秋时节的物候变化。诗人通过四个方面的观察:时间(夜渐长)、气候(清风习习)、温度(暑退)、景物(露光),全方位展现了初秋的特征。在艺术手法上,诗人运用了对比手法(炎暑与清凉、白日的喧嚣与夜晚的宁静),以及由远及近的描写顺序(从宏观的季节变化到微观的露珠光芒)。整首诗语言平实自然,却意境深远,体现了孟浩然诗歌"语淡而味终不薄"的艺术特色,也反映了诗人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和对自然变化的敏锐感受。
这首诗以"初秋"为题,通过细腻的观察描绘了季节转换时的微妙变化。首句"不觉初秋夜渐长"点明时节,用"不觉"二字暗示时间流逝的悄无声息。次句"清风习习重凄凉"通过触觉感受写出秋意渐浓。后两句"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形成鲜明对比,从炎夏到初秋的转变,从燥热到宁静的过渡,最后以"露光"这一视觉意象作结,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清新,体现了孟浩然诗歌"清淡"的艺术特色。
这首诗创作于孟浩然隐居襄阳期间。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初秋时节的景象变化,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观察,表达了对季节更替的敏锐感受和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孟浩然一生大部分时间隐居乡野,其诗作多描写田园生活和自然风光,风格清新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