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在重围,音信绝不通。
羽书如流星,飞入甘泉宫。
倚是并州儿,少年心胆雄。
一朝随召募,百战争王公。
去年桑干北,今年桑干东。
死是征人死,功是将军功。
汗马牧秋月,疲卒卧霜风。
仍闻左贤王,更将围云中。
将军被困重重包围,音信完全断绝不通。 紧急军书快如流星,飞速传入甘泉宫中。 我本是并州好儿郎,年少时便心雄胆壮。 一旦响应朝廷征召,百战沙场为求封王公。 去年转战桑干河北,今年又赴桑干河东。 战死全是征人牺牲,功劳却归将军手中。 战马汗湿秋月下,疲惫士兵卧霜风。 又闻匈奴左贤王,再次率兵围云中。
这首诗以士兵口吻控诉战争不公: 前四句渲染战场危急,中间六句通过时空转换("去年-今年")展现征战之苦,后四句用"汗马-疲卒"的工对揭示官兵待遇悬殊。最深刻的是"死-功"句,仅10字就揭露封建军队本质。全诗语言质朴刚健,继承汉魏风骨,结尾留白手法引发读者对战争意义的思考。
全诗采用乐府古题,通过对比手法展现战争残酷: 1. "羽书如流星"与"音信绝不通"形成速度对比,突出军情紧急 2. "少年心胆雄"与"疲卒卧霜风"展现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3. "死是征人死,功是将军功"直指封建军队的阶级矛盾 末句"更将围云中"戛然而止,暗示战争循环往复的悲剧性。
此诗为唐代边塞诗代表作之一,具体作者已不可考。创作于盛唐时期,当时唐朝与北方游牧民族战争频繁。诗中反映边塞将士的艰苦生活和功过不公的现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批判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