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诗词
作者
名句
成语
古籍
首页
古诗词
作者大全
名言名句
成语大全
古典文学
古诗词解译
古籍译文
汉语字典
汉语词典
专题
首页
古诗词大全
绵州越王楼即事
绵州越王楼即事
未知 〔唐朝〕
三蜀澄清郡政闲,登楼携酌日跻攀。
顿觉胸怀无俗事,回看掌握是人寰。
滩声曲折涪州水,云影低衔富乐山。
行雁南飞似乡信,忽然西笑向秦关。
写山
写水
写人
登楼
写云
古诗译文
三蜀之地政事清明郡务安闲,我登上越王楼携酒举杯日日攀爬。
顿时觉得心胸开阔毫无俗事烦扰,回头一看,手掌仿佛就能握住整个人间。
滩头水声曲折蜿蜒是涪州的江水,云影低垂仿佛含着富乐山。
南飞的大雁好似传递家乡音信的书使,忽然间我面向西边的秦关欣然一笑。
展开
知识点
1. 越王楼:唐代名楼之一,与滕王阁、黄鹤楼等齐名,始建于唐高宗显庆年间,由越王李贞所建。 2. 三蜀:历史地理概念,源于汉代对蜀地的行政区划划分,后世常用以代指整个四川盆地。 3. 掌握是人寰:化用“掌中观世界”的哲学意象,常见于登高题材诗歌,如杜甫“一览众山小”。 4. 行雁乡信:古人有“鸿雁传书”的传说,雁成为思乡怀人的重要意象。 5. 西笑向秦关:典故源自古语“西望长安”,表达对帝都的仰慕或仕途的期待,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有“长安不见使人愁”。 6. 即事诗:唐代常见的诗歌题材,以眼前事物为题材即兴赋诗,注重写实与抒情的结合。
展开
古诗注解
绵州越王楼
:位于今四川绵阳市,相传为唐太宗第八子越王李贞任绵州刺史时所建。
三蜀
:指蜀郡、广汉郡、犍为郡,合称“三蜀”,泛指蜀地(今四川一带)。
澄清
:形容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携酌
:携带酒器,意指饮酒。
跻攀
:登攀。
掌握是人寰
:形容登高望远,感觉人间万物仿佛尽在掌握之中。
涪州水
:指流经绵州的涪江。
富乐山
:山名,在今绵阳市境内。
行雁南飞
:大雁南飞,常被古人视为传递书信的象征。
西笑向秦关
:秦关指长安(今西安)方向。此句暗含思念京师或向往中原之意。“西笑”化用“长安日远”典故,喻指仰慕帝都。
展开
讲解
本诗讲解可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1. 结构脉络:全诗按“登楼—望远—写景—抒怀”顺序展开,首联叙事起兴,颔联直抒胸臆,颈联状物精工,尾联托物言志,章法严谨。
2. 艺术特色:巧妙运用对仗(如颔联、颈联)、夸张(“掌握是人寰”)和象征(“行雁”“秦关”)手法,增强表现力。
3. 情感层次:从“郡政闲”的闲适,到“无俗事”的超脱,再至见雁思乡的微妙转折,最后以“西笑”作结,情感复杂而含蓄,体现唐代文人济世与归隐的矛盾心理。
4. 地理意象:诗中的涪州水、富乐山、秦关等构成空间坐标系,既写实又暗含人生轨迹的隐喻,需结合唐代交通与仕宦制度理解其深层含义。
展开
古诗赏析
这首七言律诗以登楼即事为线索,生动描绘了绵州越王楼的壮阔景色与诗人的超然心境。首联点明时间、地点与心境,“三蜀澄清”奠定全诗闲适明朗的基调。颔联“顿觉胸怀无俗事,回看掌握是人寰”以夸张手法极写登高后的豁达与俯瞰人间的奇妙感受,气势恢宏。颈联转写景物,“滩声曲折”与“云影低衔”动静结合,对仗工整,勾勒出涪江蜿蜒、云山缭绕的立体画卷。尾联借南飞大雁触发乡思,而“西笑向秦关”则含蓄表达了对中原的遥想,情感收束余韵悠长。全诗情景交融,语言凝练,展现了唐代宦游文人既寄情山水又心怀天下的典型精神面貌。
展开
创作背景
此诗为唐代佚名诗人所作,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从诗中“三蜀澄清郡政闲”可知,当时绵州(属三蜀之地)政局安定,政务清闲。诗人登临越王楼,极目远眺,被壮丽的巴山蜀水所触动,心生豁达。尾句“忽然西笑向秦关”则流露出对京师长城的隐隐向往或思乡之情,可能作于诗人宦游蜀地期间,既有对地方闲适生活的欣赏,又暗含对政治中心的复杂情感。
展开
作者信息
未知
古诗数量:
4870
名句数量:
9700
作者其他古诗
1
满宫春
1.2万阅读
2
题玉泉溪
1.2万阅读
3
五岁咏花
1.1万阅读
4
鸿门宴
1.1万阅读
5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1万阅读
6
留别王维
1.1万阅读
7
白雪歌
1.1万阅读
8
咏刺猬
1.1万阅读
9
九成宫
1.1万阅读
10
鱼我所欲也
1.1万阅读
拼音
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