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音来骠国,初被奉常人。
才可宫商辨,殊惊节奏新。
转规回绣面,曲折度文身。
舒散随鸾吹,喧呼杂鸟春。
襟衽怀旧识,丝竹变恒陈。
何事留中夏,长令表化淳。
来自骠国的奇异乐声,初次被太常寺的官员们聆听。
刚刚能分辨出宫商等音调,就已对这新奇的节奏感到格外惊奇。
乐舞旋转如圆规转动,绣饰的面容在旋转中闪现;舞姿曲折多变,舞者身上的文身在动作中显露。
乐声舒展,伴随着如鸾鸟鸣叫般的吹奏;喧闹的声响中,夹杂着如春日鸟儿欢鸣般的乐音。
衣襟服饰间还能看出熟悉的旧有样式,丝竹乐器却改变了以往常见的演奏形式。
是什么原因让这异域乐舞留在中原大地?它长久地彰显着教化的淳厚。
1. 骠国:古代东南亚国家,其文化深受印度和中国影响,与唐朝在音乐、舞蹈等方面交流频繁。
2. 太常寺:唐代中央官署之一,主要职责包括掌管国家礼乐、祭祀、礼仪等事务,是古代礼仪文化的重要管理机构。
3. 五音:指宫、商、角、徵、羽,是中国古代音乐的基本音阶,类似于现代音乐中的do、re、mi、sol、la。
4. 唐代中外文化交流:唐朝国力强盛,对外实行开放政策,与东亚、东南亚、中亚、西亚等地区的国家均有广泛交流,在音乐、舞蹈、宗教、艺术等领域相互影响。
5. 诗歌体裁:此诗为五言律诗,共八句,每句五个字,讲究平仄、对仗,是唐代常见的诗歌体裁之一。
《太常观阅骠国新乐》是一首记录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诗作,通过对骠国乐舞的细致描绘,展现了异域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唐朝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
首先,从诗歌内容来看,诗人以观察者的视角,先写初听骠国乐声的感受,突出其“新”的特点;再通过对舞姿、乐声的具体刻画,让读者感受到骠国乐舞的生动与独特,其中“转规回绣面,曲折度文身”等句,将视觉与动态结合,极具画面感;最后由乐舞本身延伸到对其文化意义的思考,点明了中外文化交流对促进教化、丰富中原文化的作用。
其次,从历史背景来看,这首诗反映了唐代对外交流的繁荣景象。骠国乐舞传入唐朝,不仅是一次文化表演,更是两国友好往来的见证,体现了唐朝作为当时世界强国的文化吸引力和包容度。
理解这首诗,有助于我们了解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状况,感受古代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以及诗歌在记录历史、传递文化情感方面的重要作用。
全诗围绕“骠国新乐”展开,从初见异域乐声的新奇,到细致描绘乐舞的姿态与声响,再到对其留在中原意义的思考,层次分明,情感真挚。
前四句“异音来骠国,初被奉常人。才可宫商辨,殊惊节奏新”,开篇点出异域乐声的到来,以及太常官员初听时的感受,“殊惊节奏新”直接表达了对乐舞新奇节奏的惊叹,奠定了全诗对骠国新乐赞赏的基调。
中间四句“转规回绣面,曲折度文身。舒散随鸾吹,喧呼杂鸟春”,运用生动的意象描绘了乐舞的精彩场景。“转规”“曲折”写出舞姿的灵动多变,“绣面”“文身”展现了异域服饰与习俗的特色;“鸾吹”“鸟春”则以比喻手法形容乐声的美妙,将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让读者如临其境。
后两句“襟衽怀旧识,丝竹变恒陈。何事留中夏,长令表化淳”,由对乐舞的描绘转向思考,在服饰中看到熟悉元素,在乐声中感受到创新,最后点出这异域乐舞留在中原的意义——彰显教化的淳厚,体现了诗人对中外文化交流价值的深刻认识。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中外文化交流极为繁荣的时期,与周边许多国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骠国(今缅甸)是当时与唐朝交往频繁的国家之一,曾多次派遣使团访问唐朝,并带来了具有本国特色的乐舞。
此诗创作于唐朝官员在太常寺观看骠国新乐表演之时。太常寺作为掌管礼乐的机构,负责接待外国使团并观赏其文化表演,诗人通过描绘这次观乐体验,记录下了骠国乐舞的独特风貌,反映了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