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馀归到洛阳头,拭目开眉见白侯。
凤诏恐君今岁去,龙门欠我旧时游。
几人樽下同歌咏,数盏灯前共献酬。
相对忆刘刘在远,寒宵耿耿梦长洲。
病愈之后回到洛阳城,擦亮眼睛舒展眉头见到了白侯(白居易)。
恐怕今年你就要奉皇帝的诏书离去,龙门山还缺我过去的游览足迹。
曾有多少人在酒樽旁一同歌唱吟咏,在灯火前共饮酬答。
相对之时思念着远方的刘禹锡,寒冷的夜晚心中不安,梦到了长洲。
1. 唱和诗:是古代文人之间相互酬答的诗歌形式,通常依照原诗的韵脚、题材或体裁进行创作,体现了文人之间的交往与情谊。
2. 白乐天:即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其诗歌风格通俗易懂,题材广泛,对后世影响深远。
3. 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白居易交往密切,二人并称“刘白”,其诗歌风格豪迈洒脱,富有哲理。
4. 龙门:洛阳龙门山,是唐代著名的风景名胜,也是文人雅士常聚会游览之地,在许多唐诗中都有提及。
5. 凤诏:古代对皇帝诏书的雅称,因诏书常用凤凰纹样装饰,象征着皇权的威严。
这首《和白乐天》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与真挚情感的唱和诗。开篇点明诗人病愈后回到洛阳见到白居易的喜悦,“拭目开眉”一词极具表现力,让我们能感受到诗人当时的精神状态。接着,诗人想到白居易可能因皇帝诏书而离去,流露出不舍之情,同时提到龙门山,勾起了对过往同游的回忆,体现了两人之间深厚的交往。中间两联回忆了与友人一同宴饮、唱和的欢乐场景,这些日常的相聚时光是友情的见证,也让今日的相见更显珍贵。最后,诗人由眼前的白居易,想到了远在他乡的刘禹锡,在寒冷的夜晚思念不已,甚至在梦中追寻,将友情的范围扩大,展现了文人之间相互牵挂的真挚情谊。
从艺术手法来看,诗歌语言平实却蕴含深情,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通过具体的场景和细节打动人心。结构上,从当下的相见写到对未来的担忧,再到对往昔的回忆,最后转向对远方友人的思念,层次清晰,情感层层递进,将复杂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通过这首诗,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唐代文人之间浓厚的友情,也能了解到当时唱和诗的创作风尚以及文人的生活情趣。
全诗情感真挚,语言朴实自然,通过日常生活场景的描绘,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首联“病馀归到洛阳头,拭目开眉见白侯”,以“拭目开眉”生动地写出了诗人病愈后见到白居易时的欣喜之情,奠定了全诗亲切的基调。颔联“凤诏恐君今岁去,龙门欠我旧时游”,既有对友人可能离去的担忧,又流露出对共同游览经历的怀念,情感复杂而细腻。颈联“几人樽下同歌咏,数盏灯前共献酬”,回忆往昔与友人宴饮唱和的欢乐时光,画面感极强,让人仿佛能感受到当时的热闹氛围。尾联“相对忆刘刘在远,寒宵耿耿梦长洲”,由眼前的相聚转向对远方友人刘禹锡的思念,以“寒宵耿耿”和“梦长洲”收束,将思念之情推向深处,余味悠长。整首诗情景交融,叙事与抒情结合,尽显友情之珍贵。
这首诗是唐朝一位未知作者所作的唱和诗,是对白居易(白乐天)作品的回应。从诗中内容来看,作者病愈后回到洛阳,与白居易相见,既有重逢的喜悦,也有对白居易可能即将离去的不舍。诗中还提及对刘禹锡的思念,推测当时刘禹锡不在洛阳。结合唐代文人之间常以唱和诗交流情感、表达情谊的风气,这首诗很可能是作者在与白居易相聚时,触景生情所作,既记录了彼此的交往,也抒发了对友人的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