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这首唐代的无名氏诗作《楚州盐壒古墙望海》,这首诗的编号是9603,记录了诗人登上楚州盐场旁的古墙眺望大海时的所见所感。首先,我们可以先梳理诗歌的整体结构,它就像一篇“望海日记”,从自然景象到个人心情,一步步展开。
先看前四句,诗人一开篇就“放大招”,不从眼前的海写起,而是从“混沌”的宇宙起源说起,说混沌原本昏暗,后来变成了奔腾的江河,再赞叹大自然的神奇,让这壮丽景象万古横亘在中原大地。这是一种“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的写法,先铺陈宏大的自然背景,再为后文写“望海”做铺垫,就像我们看电影时,先出现全景镜头,再聚焦到主角身上,一下子就把气势拉满了。
接着四句,诗人终于“登场”了:“我从西北来,登高望蓬丘”,告诉我们他的来历和望海的动作,还提到了“蓬丘”——蓬莱仙山,这说明诗人望海时不只是看真实的海,还带着对神话世界的想象。然后“阴晴乍开合,天地相沉浮”,写的是望海时的天气变化,一会儿晴一会儿阴,看着大海,感觉天地都在海浪里浮浮沉沉,这是非常生动的“视觉感受”,我们可以想象一下,站在高处看大海,海浪翻滚时,远处的天空和海面好像连在一起,真的会有“天地沉浮”的错觉,诗人把这种错觉写出来,特别真实。
再往后四句,是整首诗最美的部分,写的是海上日出和海面奇景:“长风卷繁云,日出扶桑头”,大风把云吹走,太阳从扶桑树顶升起来,画面特别明亮有力量;“水净露鲛室,烟销凝蜃楼”,海水变干净了,能看见鲛人的家,烟雾散了,海市蜃楼也出来了。这里要注意,“鲛室”和“蜃楼”有虚有实,海市蜃楼是真实存在的自然现象,而鲛人是神话形象,诗人把真实和想象结合起来,让海景既壮丽又充满奇幻色彩,就像一幅“现实与神话结合的海景画”。
最后四句,诗人从写景转到了写自己的心情和计划。“时来会云翔,道蹇即津游”,这句话很有哲理,说运气好的时候,就能像云朵一样自由翱翔,运气不好、道路坎坷的时候,就在水边漫游。这是诗人看海时的感悟,大海有时平静有时汹涌,就像人生有时顺利有时困难,诗人用大海的变化来比喻人生,特别贴切。最后“明发促归轸,沧波非宿谋”,说天一亮就要赶车回家,这片大海虽然美,但不是自己本来计划停留的地方,这让诗歌多了一点“旅途的匆忙感”,也让诗人的形象更真实——他不是一直沉浸在美景里,还有自己的行程要赶。
整首诗下来,我们能感受到诗人既有“胸怀宇宙”的豪放,又有“观察细微”的细腻,还能从诗里学到很多知识,比如唐代楚州的盐业、古代的神话传说,还有唐诗的写景手法。虽然作者不知道是谁,但这并不影响它成为一首好诗,就像很多匿名的民间故事一样,因为写出了大家共有的情感——对自然的敬畏、对人生的思考,所以能流传下来,被我们今天读到。希望大家以后看海的时候,也能想起这首诗,试着像诗人一样,既看眼前的海,也想背后的故事和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