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火烧枝水洗根,数围孤树半心存。
应是无机承雨露,却将春色寄苔痕。
野火焚烧着枯枝,河水冲刷着树根,几人合抱的孤树仅剩半颗心顽强存活。想必是因它失去生机无法承接雨露恩泽,却将春意寄托在青苔斑驳的痕迹之中。
1. 咏物诗: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主观情志的诗歌类型 2. 意象叠加:诗中"野火-水-枯树-苔痕"形成递进式意象群 3. 唐代拟古风:盛唐后诗人模仿汉魏古诗质朴风格的诗学潮流 4. 对仗手法:"火烧枝"与"水洗根"构成工整的自然力对仗
本诗教学可聚焦三个维度: 1. 意象分析:引导学生绘制"枯树生存状态图",理解多重意象的象征意义 2. 情感脉络:通过"摧残-残存-遗憾-转化"的情感变化曲线,把握诗歌的深层结构 3. 文化比较:对比李商隐《题小松》等咏物诗,体会唐代咏物诗"物我相融"的审美特征 建议拓展阅读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体会相似的生命哲思。
诗歌采用白描手法,前两句以"野火""水洗"的强烈动态与"半心存"的静态形成张力,突出生命的坚韧。后两句运用拟人手法,"无机承雨露"与"寄苔痕"构成转折,揭示枯树以另一种形式延续生命。全诗通过枯树意象,表达了对生命力顽强的礼赞,蕴含"天地无情而人有志"的深刻哲理。
此诗为唐代无名氏所作,属咏物言志类诗歌。诗人借河边遭野火河水摧残却半心犹存的枯树,隐喻人生际遇中的顽强精神。唐代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此类托物言志之作常见,反映文人面对逆境时的生命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