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这首诗的核心——这是一首秋日山中送别友人的七言绝句,诗人施肩吾通过描绘秋夜山林的景色,来表达与友人分别时的情感。
首先看前两句,开篇第一句“何处邀君话别情”,诗人一上来就提出疑问:该到哪里邀请你,一起诉说这离别之情呢?这一问,其实就把离别时那种想好好告别却又不知何处开口、何处停留的怅惘感写出来了。接着第二句马上给出场景——“寒山木落月华清”,寒冷的山里树叶都落了,月光特别清亮。这一句不是单纯写景,而是用“寒山”“木落”的凄清,搭配“月华清”的静谧,为“话别情”铺垫了氛围,让离别之情有了具体的环境依托。
再看后两句,这是诗的精彩转折。“莫愁今夜无诗思”,诗人安慰友人(也可能是自我宽慰):别担心今晚没什么写诗的灵感。为什么不担心呢?下一句给出答案——“已听秋猿第一声”。要知道,秋天的猿猴叫,在以前的诗词里大多是让人觉得难过、伤心的,但诗人在这里反着用,说听到第一声猿叫,灵感就来了。这一下子就把前面稍微有些伤感的氛围拉回来了,既体现出诗人对眼前秋景的敏感,能从猿啼里找到诗的感觉,也让离别多了一点诗意,少了一些沉重。
总的来说,这首诗没有轰轰烈烈的离别场面,而是通过细微的场景、巧妙的情感转折,把秋日山中送别的心情写得特别真切。我们读的时候,要注意体会前两句的“景”和后两句的“情”是怎么结合的,还有诗人从怅惘到豁达的情感变化,这样就能更好地理解这首小诗的妙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