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围绕净众寺古松展开,结构严谨。前两联从空间(梵台)与时间(昔人)维度刻画松树的历史感,并引出诗人对“浮世如闲”的向往;后两联转入对松树精神的赞颂,“苍翠色”“栋梁材”双关自然与人格,最终以暮色归途的怅惘收尾,形成物我交融的意境。讲解时可重点分析诗人如何通过松树表达乱世中对高洁品格的坚守,以及尾联以景结情的艺术手法。
此诗围绕净众寺古松展开,结构严谨。前两联从空间(梵台)与时间(昔人)维度刻画松树的历史感,并引出诗人对“浮世如闲”的向往;后两联转入对松树精神的赞颂,“苍翠色”“栋梁材”双关自然与人格,最终以暮色归途的怅惘收尾,形成物我交融的意境。讲解时可重点分析诗人如何通过松树表达乱世中对高洁品格的坚守,以及尾联以景结情的艺术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