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诗词
作者
名句
成语
古籍
首页
古诗词
作者大全
名言名句
成语大全
古典文学
古诗词解译
古籍译文
汉语字典
汉语词典
专题
首页
古诗词大全
题净众寺古松
题净众寺古松
崔涂 〔唐朝〕
百尺森疏倚梵台,昔人谁见此初栽。
故园未有偏堪恋,浮世如闲即合来。
天暝岂分苍翠色,岁寒应识栋梁材。
清阴可惜不驻得,归去暮城空首回。
写人
古诗译文
百尺高的古松苍劲挺拔,倚立在佛寺的台阁旁,当初栽种它的人谁曾见过它初生的模样?故乡的园林虽好,却未必值得特别留恋,倘若能在这浮生中得享清闲,便应常来此地。天色昏暗时,依然能分辨出它苍翠的本色,在严寒岁月里,更应认出它是栋梁之材。可惜这清幽的树荫无法久留,暮色中归返城池,只能空自回首怅望。
展开
知识点
1. 崔涂:晚唐诗人,字礼山,工于律诗,多羁旅之作,风格沉郁苍凉。 2. 咏物诗:通过描写事物寄托思想情感,本诗以松喻人,强调坚贞与超脱。 3. 化用典故:“岁寒应识栋梁材”源自《论语·子罕》,以松柏后凋喻君子品德。 4. 佛寺意象:诗中“梵台”反映唐代佛教文化盛行,寺院常为文人避世抒怀的场所。 5. 晚唐诗风:注重个体情感与意境营造,本诗尾联“空首回”典型体现余韵悠长的写法。
展开
古诗注解
森疏
:形容树木高大而枝叶稀疏挺拔。
梵台
:指佛寺中的台阁或殿堂,代指净众寺。
故园
:故乡的园林,此处暗指诗人原本的生活环境。
浮世如闲即合来
:意为若能在纷扰的世间获得清闲,就应常来此松树下静心。
天暝
:天色昏暗,暮色降临。
岁寒应识栋梁材
:化用《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强调松树在严寒中彰显坚贞品质。
清阴可惜不驻得
:表达对松树清荫的留恋与无法长留的遗憾。
首回
:回头眺望,流露依依不舍之情。
展开
讲解
此诗围绕净众寺古松展开,结构严谨。前两联从空间(梵台)与时间(昔人)维度刻画松树的历史感,并引出诗人对“浮世如闲”的向往;后两联转入对松树精神的赞颂,“苍翠色”“栋梁材”双关自然与人格,最终以暮色归途的怅惘收尾,形成物我交融的意境。讲解时可重点分析诗人如何通过松树表达乱世中对高洁品格的坚守,以及尾联以景结情的艺术手法。
展开
古诗赏析
全诗以古松为意象,层层递进展现诗人的内心世界。首联以“百尺森疏”突出古松巍然屹立之姿,引发对时光流逝的追问;颔联对比“故园”与“浮世”,表达超脱尘累、向往宁静的心境;颈联借“天暝”“岁寒”烘托松树不畏艰险的栋梁之质,暗喻诗人自身的品格坚守;尾联以“归去暮城空首回”收束,将惜别之情与人生怅惘融为一体,语言凝练而意境苍茫,体现了晚唐咏物诗托物言志的典型风格。
展开
创作背景
本诗为晚唐诗人崔涂所作,具体创作年代不详。晚唐时期社会动荡,诗人多借自然景物寄托个人情怀。崔涂常年漂泊,诗中“故园未有偏堪恋”暗示其对仕途或故乡的疏离感,而净众寺的古松成为他超脱尘俗、寻求精神慰藉的象征。通过咏松,诗人既赞颂了松树的坚韧高洁,也抒发了自身对浮世无常的感慨与归隐之思。
展开
作者信息
崔涂字礼山,江南人。文德进士。久在巴、蜀、湘、鄂、秦、陇等地作客,多羁愁别恨之作,情调抑郁低沉。《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古诗数量:
114
名句数量:
422
作者其他古诗
1
孤雁
1.1万阅读
2
除夜 / 巴山道中除夜书怀 / 除夜有怀
1.1万阅读
3
除夜有怀
1.1万阅读
4
己亥岁感事
1万阅读
5
涧松
1万阅读
6
除夜 / 巴山道中除夜书怀 / 除夜有怀
1万阅读
7
春夕
1万阅读
8
夕次洛阳道中
1万阅读
9
樵者
1万阅读
10
苦吟
1万阅读
拼音
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