涧松

崔涂 〔唐朝〕

寸寸凌霜长劲条,路人犹笑未干霄。

南园桃李虽堪羡,争奈春残又寂寥。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一寸寸顶着寒霜生长出坚韧的枝条,路上的行人还在嘲笑它不能高耸入云。

南边园子里的桃李虽然值得羡慕,可怎奈春天过去后就又变得寂寞冷清。

1. 借物咏怀:这是一种诗歌创作手法,诗人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来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抱负。本诗中,诗人借涧松寄托自己坚守品格、不慕虚荣的情怀。

2. 对比手法:诗中将涧松和桃李在生长环境、品性、遭遇等方面进行对比,突出了涧松的坚韧和桃李的短暂繁华,使诗歌的主题更加鲜明。

3. 晚唐诗歌特点:晚唐诗歌常带有感伤、忧郁的色彩,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身世感慨,本诗也体现了这一特点,通过对涧松的描写流露怀才不遇之情。

  • 涧松:生长在山涧边的松树。
  • 凌霜:顶着寒霜,形容松树不畏严寒的品性。
  • 劲条:坚韧的枝条。
  • 未干霄:指松树还没有长得高耸入云。干霄,直上云霄。
  • 南园桃李:南边园子里的桃树和李树,常被用来比喻艳丽一时的事物。
  • 堪羡:值得羡慕。
  • 争奈:怎奈,无可奈何。
  • 春残:春天结束。
  • 寂寥:寂静冷清。

《涧松》是一首托物言志的佳作。开篇先写涧松的生长状态,“寸寸凌霜长劲条”,一个“凌霜”写出了它生长环境的恶劣,而“劲条”则凸显了它坚韧不拔的品性,每一寸生长都充满了力量。但就是这样一棵有着顽强生命力的松树,却遭到路人的嘲笑,只因它还没有长得高耸入云,这反映了世俗之人往往只看眼前表象,忽视内在价值。

接着诗人提到南园的桃李,它们在春天盛开时绚烂夺目,确实让人羡慕。可“争奈春残又寂寥”,春天一过,桃李便花落叶枯,归于寂寞。这里诗人用桃李的“堪羡”与“寂寥”对比,反衬出涧松虽不被当下认可,却有着长久的生命力和内在品格。

整体来看,诗人以涧松自喻,表达了自己虽然当下可能不被理解和重视,但拥有如松般坚韧的品格,不会像桃李那样只追求一时的风光。这首诗不仅是对涧松的赞美,更是诗人坚守自我、不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的写照,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这首诗运用对比手法,将涧松与南园桃李进行鲜明对比。首句“寸寸凌霜长劲条”描绘出涧松在寒霜中艰难生长,每一寸枝条都充满坚韧力量的形象,展现其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品格。“路人犹笑未干霄”则通过路人的嘲笑,侧面写出涧松当时尚未长成参天大树的状态,也暗示了其不被理解的处境。

后两句“南园桃李虽堪羡,争奈春残又寂寥”笔锋一转,写南园桃李在春天时繁花似锦,惹人羡慕,但春天一过去便陷入寂寥。诗人以桃李的一时风光对比涧松的坚韧持久,表达了对涧松所代表的那种不为外界所动、坚守自我品格的赞美,同时也暗含对世俗只看表面、不重内在价值的讽刺。全诗语言质朴,寓意深刻,借物抒情,情感真挚。

崔涂是晚唐诗人,其诗作多写羁旅愁思和怀才不遇之感。当时的社会环境动荡,文人仕途坎坷。这首《涧松》通过对涧松和桃李的对比描写,很可能是诗人借物咏怀,抒发自己虽有才华和坚韧品格,却不被世人认可,而那些一时风光的人物终难长久的感慨,反映了晚唐时期部分文人怀才不遇的心境。

作者信息
崔涂

崔涂字礼山,江南人。文德进士。久在巴、蜀、湘、鄂、秦、陇等地作客,多羁愁别恨之作,情调抑郁低沉。《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古诗数量:114名句数量: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