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以平民视角切入,首句“山居耕田苦”奠定生存艰难的基调,引出“为吏”的出路。中间部分详细剖析两种官吏的命运:贪吏通过不法手段致富,但需承担“触大罪”“家灭”的极端风险;廉吏恪守正道却生活清苦,只能“竟死不敢为非”。结尾两个“安可为也”的诘问,并非简单否定二者,而是暴露了制度性矛盾——无论选择哪种道路都充满艰难。诗歌通过这种二元对立的结构,深刻揭示了权力与道德、生存与风险之间的永恒冲突,其思想价值在于对官僚体系异化的早期批判,至今仍具警示意义。
这首诗以平民视角切入,首句“山居耕田苦”奠定生存艰难的基调,引出“为吏”的出路。中间部分详细剖析两种官吏的命运:贪吏通过不法手段致富,但需承担“触大罪”“家灭”的极端风险;廉吏恪守正道却生活清苦,只能“竟死不敢为非”。结尾两个“安可为也”的诘问,并非简单否定二者,而是暴露了制度性矛盾——无论选择哪种道路都充满艰难。诗歌通过这种二元对立的结构,深刻揭示了权力与道德、生存与风险之间的永恒冲突,其思想价值在于对官僚体系异化的早期批判,至今仍具警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