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创作于韦应物晚年闲居之时。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秋,韦应物由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任滁州刺史,次年(784年)夏天因病辞官,闲居于滁州西涧。后虽又曾短暂出仕,但贞元元年(785年)左右便再次闲居,寓居于长安郊外的善福寺(又称善福精舍)。在此期间,他过着恬淡清净的生活,与友人唱和往来。这首诗便是为酬答友人令狐司录到访善福精舍时所赠之诗而作,表达了诗人安于隐逸、淡泊自守的心境,以及对友人受到此情此景感发而生出禅意的赞许。
此诗创作于韦应物晚年闲居之时。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秋,韦应物由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任滁州刺史,次年(784年)夏天因病辞官,闲居于滁州西涧。后虽又曾短暂出仕,但贞元元年(785年)左右便再次闲居,寓居于长安郊外的善福寺(又称善福精舍)。在此期间,他过着恬淡清净的生活,与友人唱和往来。这首诗便是为酬答友人令狐司录到访善福精舍时所赠之诗而作,表达了诗人安于隐逸、淡泊自守的心境,以及对友人受到此情此景感发而生出禅意的赞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