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关西道中作

李山甫 〔唐朝〕

国东王气凝蒲关,楼台帖出晴空间。

紫烟横捧大舜庙, 黄河直打中条山。

地锁咽喉千古壮,风传歌吹万家闲。

来来去去身依旧,未及潘年鬓已斑。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东方的帝王之气凝聚在蒲关,楼台仿佛粘贴在晴朗的天空之间。

紫色的烟雾横亘环绕着大舜庙,黄河水径直冲刷着中条山。

此地像锁住咽喉一样,自古以来地势雄壮,风中传来歌声乐声,千家万户一片安闲。

我来来去去,自身依旧没什么变化,还没到潘岳那样的年纪,两鬓却已经斑白了。

1. 蒲津关:古代重要关隘,位于今山西永济西,是黄河上的重要渡口,在军事和交通上具有重要地位。

2. 大舜:即舜,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被后世尊为五帝之一,以贤德著称,其相关传说和事迹在中华文化中影响深远。

3. 中条山:位于山西省南部,黄河东岸,山势狭长,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理标志和军事屏障。

4. 潘岳:西晋著名文学家,字安仁,擅长诗赋,与陆机并称"潘陆",其作品情感细腻,辞藻华丽,《秋兴赋》是其代表作之一。

5. 晚唐诗歌特点:晚唐诗歌多抒发个人情感,风格或绮丽纤巧,或沉郁悲凉,常带有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对个人境遇的感慨。

  • 蒲关:即蒲津关,古代重要关隘,在今山西永济西。
  • 王气:指象征帝王运数的祥瑞之气。
  • 帖出:粘贴突出,形容楼台高耸入云的样子。
  • 紫烟:紫色的烟雾,常被视为祥瑞之气。
  • 大舜庙:祭祀舜帝的庙宇,舜是上古部落联盟首领。
  • 中条山:在今山西南部,黄河东岸。
  • 咽喉:比喻地势险要,是交通要道。
  • 歌吹:歌声和乐器吹奏声。
  • 潘年:指西晋文学家潘岳,他在《秋兴赋》中提到自己三十多岁就有了白发,后以"潘年"指年轻的岁月。
  • 鬓已斑:两鬓已经花白。

《蒲关西道中作》是晚唐诗人李山甫的作品,通过对蒲关一带景色和自身境遇的描写,表达了复杂的情感。

诗歌前两联着重写景,诗人以开阔的视野勾勒出蒲关的壮丽景象。"国东王气凝蒲关"不仅写出了蒲关的地理位置重要,还赋予其一种神秘的色彩;"楼台帖出晴空间"则用生动的比喻展现了楼台的高耸。"紫烟横捧大舜庙"中的"捧"字用得精妙,将紫烟拟人化,凸显了大舜庙的神圣;"黄河直打中条山"的"打"字则充满力量,展现了黄河的汹涌澎湃。

颈联"地锁咽喉千古壮,风传歌吹万家闲"将写景与写人结合,既赞美了蒲关地势的险要和历史的悠久,又描绘了当地百姓安乐的生活,让读者感受到此地的繁荣与安宁。

尾联则转向抒情,"来来去去身依旧"写出了诗人多年漂泊、一事无成的现状,"未及潘年鬓已斑"则通过与潘岳的对比,抒发了时光易逝、壮志未酬的感慨。这种由景及情的写法,使得诗歌情感真挚而深沉,让读者在感受蒲关壮丽景色的同时,也能体会到诗人内心的愁苦与无奈。

总的来说,这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是晚唐诗歌中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这首诗开篇描绘蒲关的雄伟气象,"国东王气凝蒲关,楼台帖出晴空间",写出了蒲关的非凡气势和楼台的高耸,营造出壮阔的意境。接着"紫烟横捧大舜庙,黄河直打中条山",以"紫烟"烘托大舜庙的神圣,用"黄河直打"展现黄河的奔腾气势和中条山的雄伟,画面感极强,动静结合,尽显山河之壮美。

"地锁咽喉千古壮,风传歌吹万家闲"两句,由景及人,既写出了蒲关地势的险要和历史的厚重,又描绘出当地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形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最后"来来去去身依旧,未及潘年鬓已斑",笔锋一转,抒发了诗人自身的感慨,多年漂泊,容颜已老却功业无成,与前面的壮景形成对比,更添悲凉之情。全诗情景交融,意境开阔,情感真挚,既有对自然与人文景观的赞美,也有对个人境遇的慨叹。

李山甫是晚唐诗人,其诗作多抒发怀才不遇、对时局的感慨等情感。此诗题为《蒲关西道中作》,可知是诗人行至蒲关一带时所作。蒲关是古代军事要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代文人途经此地多有题咏。诗人在旅途中看到蒲关的壮丽景色和当地的生活景象,触景生情,感慨自身的漂泊与岁月的流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作者信息
李山甫

李山甫,唐朝。咸通中累举不第,依魏博幕府为从事。尝逮事乐彦祯、罗弘信父子,文笔雄健,名著一方。诗一卷。

古诗数量:88名句数量: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