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云朱槛捧昭回,静对铜浑水镜开。
太史只知频奏瑞,苍生无计可防灾。
景公进德星曾退,汉帝推诚日为回。
何事旷官全不语,好天良月锁高台。
高耸入云的红色栏杆簇拥着北斗星辰的光辉,静静地对着铜制的浑天仪,水面像镜子一样展开。
太史官只知道频繁地上奏祥瑞之事,老百姓却没有办法防备灾害。
齐景公修养德行,灾星便曾退去;汉武帝推诚布信,日食也为之回转。
为什么身居高位却荒废职守,全然不发一言?美好的天空和皎洁的明月,却被这高高的司天台所阻隔。
1. 司天台:古代重要的天文机构,兼具观测天象、制定历法、占卜吉凶等功能,在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
2. 浑天仪:古代用于观测天体运行的重要仪器,体现了古代中国在天文学领域的高超成就。
3. 典故运用:诗中引用了齐景公和汉武帝的典故,使诗歌更具说服力和文化内涵,这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4. 晚唐社会状况:唐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天灾人祸频繁,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司天台》是一首充满批判精神的诗作。开篇描绘司天台的宏伟景象,“拂云朱槛捧昭回,静对铜浑水镜开”,让我们感受到其作为观测天象之地的庄严。但紧接着,诗人笔锋一转,“太史只知频奏瑞,苍生无计可防灾”,直接揭露了太史官的失职,他们只向朝廷上报吉祥的征兆,却对百姓面临的灾害视而不见,这是对当时官场虚伪作风的有力抨击。
颈联引用典故,“景公进德星曾退,汉帝推诚日为回”,意在说明君主的德行和真诚能够感动上天,改变天象,这与当时统治者和官吏们的不作为形成对比,暗含对他们的劝诫和批评。最后,“何事旷官全不语,好天良月锁高台”以反问作结,强调了官吏们荒废职守的行为,连美好的天地景象都仿佛被这失职的司天台所阻隔,表达了诗人的愤懑之情。
整首诗层次分明,从写景到抒情再到议论,逻辑清晰,通过对比和用典等手法,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这首诗通过对司天台的描写,深刻地讽刺了当时官场的腐败和官吏的失职。首联描绘了司天台的高大雄伟和观测仪器的精密,营造出一种庄重的氛围,与后文的讽刺形成鲜明对比。颔联直接点出太史官只报祥瑞、不顾百姓受灾的事实,揭示了其失职之处。颈联引用齐景公和汉武帝的典故,说明君主的德行和诚意能够影响天象,暗示当时的统治者和官吏们缺乏应有的德行和担当。尾联以反问的语气,质问那些失职的官吏为何沉默不语,将美好的天象与他们的不作为联系起来,进一步强化了讽刺意味。全诗语言辛辣,寓意深刻,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和对官场腐败的愤慨。
李山甫是唐朝末年的诗人,当时社会动荡,政治腐败,天灾人祸不断。司天台作为掌管天文历法、观测天象以预测吉凶的机构,本应发挥其预警灾害、为朝廷决策提供参考的作用。但实际上,当时的太史官们却只知迎合朝廷,虚报祥瑞,对百姓遭受的灾害漠不关心,不履行其应尽的职责。诗人目睹这种状况,心生不满,于是创作了这首诗来讽刺这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