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诗词
作者
名句
成语
古籍
首页
古诗词
作者大全
名言名句
成语大全
古典文学
古诗词解译
古籍译文
汉语字典
汉语词典
专题
首页
古诗词大全
题友生丛竹
题友生丛竹
李咸用 〔唐朝〕
菊华寒露浓,兰愁晓霜重。
指佞不长生,蒲萐今无种。
安如植丛篁,他年待栖凤。
大则化龙骑,小可钓璜用。
留烟伴独醒,回阴冷闲梦。
何妨积雪凌,但为清风动。
乃知子猷心,不与常人共。
写雪
写风
写人
古诗译文
菊花在寒露中显得浓艳,兰花因晨霜厚重而愁苦。
指斥奸佞的瑞草不能长久生存,蒲萐如今已无踪迹。
不如像栽种一片竹林那样安稳,将来可期待凤凰栖息。
长大了能化作龙坐骑,小时可做垂钓璜玉的鱼竿。
竹林留住烟霭陪伴独醒之人,竹影回旋荫凉冷却闲梦。
何惧积雪欺凌压迫,只为清风拂动而存在。
由此可知王子猷的心志,与寻常人大不相同。
展开
知识点
1. 指佞草:传说尧时生于庭的一种瑞草,遇奸佞之人即指向之,见《宋书·符瑞志》。 2. 蒲萐:蒲指蒲草,萐指萐莆,均为古代象征祥瑞的植物,常出现于宫廷祥瑞记载。 3. 钓璜典故:源自《尚书大传》载姜尚渭水垂钓得玉璜,后遇周文王建功立业,喻贤士待时。 4. 王子猷爱竹:《世说新语》载其暂居空宅亦令种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成为竹文化经典符号。 5. 寒露节气:属秋季第五个节气,露水渐寒,反映气候由凉转寒的过程。
展开
古诗注解
菊华寒露浓
:华,同“花”;寒露,节气名,暗示深秋寒意。
指佞不长生
:指佞,传说中能指向奸佞的瑞草;此处喻正直之物难容于世。
蒲萐
:蒲草和萐莆,均为古代瑞草,象征祥瑞,诗中言其“无种”暗喻世风日下。
植丛篁
:篁,竹林;丛篁指成片的竹子。
钓璜
:璜,半圆形玉器;典故出自姜太公渭水垂钓遇周文王,喻隐士待明主。
留烟伴独醒
:独醒,取自屈原“众人皆醉我独醒”,喻高洁孤傲。
子猷
:东晋王徽之(字子猷),以爱竹闻名,曾言“不可一日无此君”。
展开
讲解
本诗咏竹而意不在竹,实借物言志。首联以菊兰遇霜的脆弱暗喻世俗环境的严酷,颔联用“指佞”“蒲萐”的消失批判政治腐败。后六句集中写竹:“植丛篁”喻根基稳固,“栖凤”“化龙”表宏愿,“钓璜”示隐逸之志,“伴独醒”显孤高情操。尾联以子猷作结,强调竹所代表的超然品格。全诗结构严谨,由反入正,最终升华至精神共鸣,体现了晚唐咏物诗托物寄兴的典型特征。
展开
古诗赏析
全诗以对比手法开篇,用菊兰经霜易凋反衬竹之坚韧。中间层层铺陈竹的功用与品格:既能栖凤化龙(喻远大抱负),又可钓璜伴独醒(喻高士情怀)。“积雪凌”与“清风动”形成张力,突出竹傲寒守节的特质。尾联点出子猷之志,将竹与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相联结。语言凝练,典故贴切,通过咏竹寄寓了诗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与对友人的期许。
展开
创作背景
此诗为晚唐诗人李咸用题赠友人所植丛竹之作。晚唐社会动荡,官场腐败,诗人借竹抒怀,既赞美友人如竹般高洁品性,亦暗含对现实的不满与对隐逸高蹈生活的向往。诗中化用屈子独醒、子猷爱竹等典故,折射出文人乱世中坚守气节、期待清明政治的共同心态。
展开
作者信息
李咸用,唐,生卒年不详。族望陇西(今甘肃临洮)。习儒业,久不第,曾应辟为推官。因唐末乱离,仕途不达,遂寓居庐山等地。生平事迹散见宋杨万里《唐李推官披沙集序》、《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唐才子传》卷一〇《殷文圭》附。咸用工诗,尤擅乐府、律诗。所作多忧乱失意之词。为善写“征人凄苦之情”,有“国风之遗音,江左之异曲”(《唐李推官披沙集序》)。辛文房则诋为“气格卑下”(《唐才子传》)。与修睦、来鹏等有交谊,时有唱酬。作诗颇多,《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著录《披沙集》6卷。《全唐诗》存诗3卷。
古诗数量:
175
名句数量:
601
作者其他古诗
1
绯桃花歌
1万阅读
2
升天行
1万阅读
3
寄修睦上人
1万阅读
4
富贵曲
1万阅读
5
大雪歌
1万阅读
6
远公亭牡丹
1万阅读
7
庐山
1万阅读
8
送谭孝廉赴举
1万阅读
9
春日题陈正字林亭
1万阅读
10
水仙操
1万阅读
拼音
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