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诗词
作者
名句
成语
古籍
首页
古诗词
作者大全
名言名句
成语大全
古典文学
古诗词解译
古籍译文
汉语字典
汉语词典
专题
首页
古诗词大全
送钱契明尊师归庐山
送钱契明尊师归庐山
李咸用 〔唐朝〕
瘦倚青竹杖,炉峰指欲归。
霜黏行日屦,风暖到时衣。
凭槛云还在,攀松鹤不飞。
何曾有别恨,杨柳自依依。
写风
杨柳
写云
古诗译文
瘦削的身影倚着青竹杖,遥指炉峰准备归去。
寒霜沾湿了远行的鞋履,暖风轻拂着归时的衣衫。
凭栏望去,云雾依旧缭绕;攀松而望,仙鹤却未飞动。
何曾有过离别的愁绪?杨柳依旧依依摇曳。
展开
知识点
1. 庐山文化: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一,李白《望庐山瀑布》亦写此山 2. 杨柳意象:自《诗经·采薇》后成为送别诗经典符号 3. 唐代道士称谓:"尊师"为对修道者的敬称 4. 屦(jù):古代用麻葛制成的鞋,区别于"履" 5. 炉峰:实指香炉峰,因紫烟缭绕如香炉得名
展开
古诗注解
青竹杖
:象征隐士的清贫与高洁。
炉峰
:庐山香炉峰,道教圣地,暗指尊师修道之处。
霜黏行日屦
:以寒霜沾鞋写旅途艰辛,反衬归途的温暖。
攀松鹤不飞
:松鹤为道家意象,暗示尊师超然物外。
杨柳自依依
:化用《诗经》“杨柳依依”,以景结情,淡化离愁。
展开
讲解
本诗艺术特色有三:一是空间转换巧妙,从远行鞋履到归时衣衫,从凭栏云雾到攀松鹤影,形成时空回环;二是冷暖色调对比,霜之寒与风之暖暗喻尘世与仙境的温差;三是反传统送别,尾联“何曾有别恨”打破“多情自古伤离别”的窠臼,以道家无为思想升华主题。讲解时可结合盛唐王维《送别》“春草年年绿”对比,体会晚唐隐逸诗的新变。
展开
古诗赏析
全诗以白描手法勾勒归隐画卷:首联“瘦倚”“指欲归”刻画出清癯洒脱的修道者形象;颔联“霜黏”“风暖”通过冷暖对比,暗示尘世与仙境的温差;颈联“云还在”“鹤不飞”以静制动,烘托庐山永恒之境;尾联反用离别意象,展现道家超脱生死的精神境界。语言简淡而意境深远,体现晚唐隐逸诗风的典型特征。
展开
创作背景
此诗为唐代李咸用送别道士钱契明归庐山所作。晚唐时期社会动荡,文人多寄情山水或向往道教清修。庐山作为道教名山,是隐逸文化的象征。诗中通过归途景物的对比,既表达对修道者的敬慕,又暗含对世俗的疏离感。
展开
作者信息
李咸用,唐,生卒年不详。族望陇西(今甘肃临洮)。习儒业,久不第,曾应辟为推官。因唐末乱离,仕途不达,遂寓居庐山等地。生平事迹散见宋杨万里《唐李推官披沙集序》、《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唐才子传》卷一〇《殷文圭》附。咸用工诗,尤擅乐府、律诗。所作多忧乱失意之词。为善写“征人凄苦之情”,有“国风之遗音,江左之异曲”(《唐李推官披沙集序》)。辛文房则诋为“气格卑下”(《唐才子传》)。与修睦、来鹏等有交谊,时有唱酬。作诗颇多,《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著录《披沙集》6卷。《全唐诗》存诗3卷。
古诗数量:
175
名句数量:
601
作者其他古诗
1
绯桃花歌
1万阅读
2
升天行
1万阅读
3
寄修睦上人
1万阅读
4
富贵曲
1万阅读
5
大雪歌
1万阅读
6
远公亭牡丹
1万阅读
7
庐山
1万阅读
8
送谭孝廉赴举
1万阅读
9
春日题陈正字林亭
1万阅读
10
寓意
1万阅读
拼音
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