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淅梦初惊,幽窗枕簟清。
更无人共听,只有月空明。
急想穿岩曲,低应过石平。
欲将琴强写,不是自然声。
淅淅沥沥的泉水声惊醒了朦胧的梦境,幽静的窗前竹席清凉。 无人与我一同聆听,只有明月洒下空明的光。 急流似要穿透岩壁的曲折,低声潺潺流过平坦的石头。 想要用琴声强行模仿这泉水声,却终究不是自然的声响。
这首诗以泉水声为线索,贯穿全篇。首联写梦醒时的感受,通过“淅淅”“幽窗”等词语,营造出静谧的氛围。颔联转入抒情,表达孤独之感,唯有明月相伴。颈联具体描写泉水的声音,用“急想”“低应”表现其变化多端。尾联以琴声作结,反衬自然之声的不可模仿,深化主题。全诗语言凝练,意境清幽,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细腻的情感。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泉水的声响和月夜的静谧,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意境。前两句写梦醒后的感受,突出环境的幽静和孤独;后四句集中描写泉水的声音,通过“急想”“低应”等词语,生动地表现了泉水的动态美。最后两句以琴声作比,反衬出自然之声的不可复制,深化了主题。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敏锐感知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作者李咸用。诗中描绘了夜晚被泉水声惊醒后,独自聆听泉水声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声的喜爱和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孤独之感。唐代文人常寄情山水,追求自然之趣,这首诗正是这种情怀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