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讶高楼望,匡庐色已空。
白云横野阔,遮岳与天同。
数点雨入酒,满襟香在风。
远江吟得出,方下郡斋东。
江徼多佳景,秋吟兴未穷。
送来松槛雨,半是蓼花风。
浪猛惊翘鹭,烟昏叫断鸿。
不知今夜客,几处卧鸣篷。
众人惊叹于登楼远望,匡庐山的景色已隐没在雨雾中。 白云横亘在辽阔的原野上,遮蔽山岳与天相连。 几滴雨点落入酒杯,风中满是花草的芬芳。 远方的江景激发诗兴,吟罢才缓步走下郡斋东侧。 江畔美景无数,秋日吟咏的兴致未尽。 松林边的风雨送来凉意,其中半是蓼花摇曳的风声。 浪涛汹涌惊飞白鹭,暮烟昏暗中传来孤雁哀鸣。 不知今夜漂泊的旅人,有多少在船篷下独卧听雨。
此诗教学可聚焦三点:其一,引导学生分析"雨"如何作为核心意象串联全篇,前八句写登楼观雨,后八句状江畔听雨。其二,品味炼字艺术,"横""遮""惊""叫"等动词的力度变化,体现诗人从静观到感怀的情绪转折。其三,对比教学可联系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同写烟雨楼台,李诗重自然磅礴,杜诗重历史沧桑。建议让学生模仿"数点雨入酒"句式创作,体会唐诗"即景会心"的创作特点。
全诗以"雨"为脉络,前四句写高楼雨幕中的雄浑景象:白云吞没匡庐,天地浑然一体,展现泼墨般的写意笔法。"数点雨入酒"四句转入细腻感受,将雨滴、花香与诗兴交融。后八句聚焦江畔秋雨,用"惊翘鹭""叫断鸿"的动感打破烟雨迷蒙,末句以"卧鸣篷"的想象收束,余韵悠长。诗人善用虚实相生手法,既有"遮岳与天同"的夸张,又有"满襟香在风"的具象,在壮阔与幽微间自如切换。
此诗作于李咸用任江州(今江西九江)郡佐时期。唐代文人常借登高抒怀,时值秋雨连绵,诗人登楼远眺匡庐,见烟雨朦胧之景,感江湖漂泊之意,遂将眼前壮阔雨景与羁旅孤寂交织成诗。